“海青夜校”精準匹配青年成長需求
傍晚時分,市少年宮內燈火通明。電鋼琴流淌出悠揚旋律,乒乓球臺傳來清脆擊打聲,爵士舞步踏出躍動節奏……不同于白天的童聲喧嘩,入夜后,這里成為都市青年的“充電站”。自2024年11月推出以來,由海州團區委聯合海州區委人才辦、區委組織部共同打造的“海青夜校”已累計開設課程120余節,服務青年超過2700人次,成為港城夜間一道兼具活力與溫度的文化風景線。
瞄準當代青年“白天忙工作、晚上求成長”的現實需求,“海青夜校”構建起“菜單式”課程體系,圍繞政策形勢、藝術體育、職業發展和社會融入四大方向,推出多元教學內容,實現文化傳承與職場賦能的雙重覆蓋。
“原來只知茶味香,如今才懂茶文化深。”在茶文化課堂上,金融從業者陳軒感慨。像這樣融合技藝傳授與文化解讀的傳統課程,已成為夜校的重要特色。從《茶經》精講到香道歷史,從花藝流派賞析到書畫鑒賞入門,青年們在學習中不斷深化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理解。
此外,“海青夜校”格外注重互動體驗。在非遺實踐教室,“00后”學員李月元正細心制作傳統花燈。“平時工作節奏快,在這里能靜心動手體驗,既放松又學藝,感覺特別充實。”她說。目前,“海青夜校”已聯合朐山書院等文化場館,開發出扎染、篆刻、剪紙、陶藝等十余類非遺體驗課程,讓古老技藝在年輕群體中煥發新生。
與此同時,“海青夜校”緊密對接職場需求。在市工人文化宮的公務攝影課上,青年們圍坐一堂,認真聆聽攝影家協會老師講解會議攝影要點。“培訓來得太及時了!這些技巧下周開會就能用上。”剛參加完培訓的機關工作人員相楊說。除此之外,職場寫作、無人機操控、職業妝容等實用課程也廣受歡迎。
針對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海青夜校”特別推出權益保障、消防科普、急救技能等定制課程。“學會急救技術,既能助人又能護己,很實用。”外賣員小陳在參加培訓后這樣評價。精準的課程設計讓不同行業的青年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為持續優化課程內容,“海青夜校”建立了青年意見反饋機制。基于學員提出的“短期體驗不過癮”“希望系統學習”等建議,今年秋季學期起,“海青夜校”推出了為期4個月的系列長效課程,涵蓋球類、樂器、書畫等多個門類。程序員孫航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夜校認識了球友,現在周末經常約戰,既練技能又擴圈子。”
“海青夜校”的受歡迎,離不開其創新運作模式。通過“團區委統管、少年宮主抓、第三方社會資源補充”的三級管理模式,有效整合行業專家、勞動模范、非遺傳承人等優質師資;依托“1+4+N”陣地網絡(1個主陣地+4個方向+N個拓展空間),聯動文體場館、社區活動中心及“海青小店”等場地資源,在控制運營成本的同時,實現了青年學習與消費互促的良性循環。
“我們將努力把‘海青夜校’打造成為海州青年的‘成長標配’,為服務青年發展、提升城市活力注入更多青春能量。”海州團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擴大課程覆蓋面,探索建立學分累積與學習成果展示機制,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能相互賦能,助力青年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融入的協同發展。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