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變“問題清單”為“民生清單” 公共文化精準服務融入市民生活圈
在傳統公共文化服務中,“大水漫灌”式的供給,曾帶來資源浪費與需求錯位:部分設施利用率低,而群眾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卻日漸分化和細化。今年以來,我市多家公共文化場館直面市民反映的多樣化需求,把“問題清單”變為“民生清單”,以提升供給“精準度”為核心,從“社會力量協同”“受眾需求匹配”“資源優化配比”等多個方面,推動服務從粗放走向精細化。
單日刷新全省客流紀錄背后 從“等你來看”到“一起來辦”
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常碰到一種共性現象:受制于“單打獨斗”的場館內,帶來資源分散、效能不彰的積弊。而市博物館(連博)的轉型,則包含了一場社會力量協同的有益探索。去年5月,連博成功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面對參觀人數的迅速增長,連博主動求變,開始推進服務向個性化、多樣化與精細化轉型。館長江睿表示:“博物館不應該是文物沉睡的庫房,如今,我們主動‘開門’,讓館內外的珍品在這里走向大眾,同時加強與各方的共生共建。”
這一協同思維體現在多維創新中,無論是加大自主策展力度,推出一批精品展覽,還是“館校合作”,打造社教與文旅融合的研學項目,他們都有一個既定思路,就是強化與社會力量的協同合作。今年6月至10月,連博延時至晚間9點,開啟了“夜游生態”。為將文化有機融入市民的夜間生活,其間,連博聯手某咖啡品牌、蘇寧廣場等社會力量,推出“連博朐味”咖啡與蘇寧廣場“Hello,連博”空間等沉浸式項目。“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連博還通過聯合辦展形式,讓各級珍品文物走近群眾身邊。數據顯示,其間,參觀人數同比增長45%,外地游客占比達87%;去年單日4.2萬人次客流量,刷新全省備案博物館接待紀錄,彰顯了文化直抵基層的惠民實效。
這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協同生態的橫縱構建。橫向上,聯合辦展讓“基層借文物”變為“珍品下基層”,打破資源壁壘;縱向上,夜經濟與文化消費結合,吸引了年輕群體。而社會力量的引入,讓商業空間與文化IP融合,提升了連博的市場黏性和活動可持續性。“以前博物館是‘打卡點’,現在是‘生活圈’。”市民王女士說。當然,協同推進同時也需警惕商業化“喧賓奪主”。連博以公益為主、市場為輔的平衡,可謂目前精準供給的良好樣本。
十幾年公益惠民老品牌背后 從“我供你需”到“你需我供”
調查發現,不少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常陷入“供需錯配”困局,群眾抱怨“活動不接地氣”,機構卻苦于“不知所需”。今年以來,我市文化館以需求匹配破題,將調研轉化為行動,針對基層反映的“精準度不足”等問題,館方開展督查式調研,館長王珺介紹:“我們力求打破往年的‘我供你需’的單向模式,實現‘你需我供’的動態平衡。”
這一理念催生了分層定制服務: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差異化活動,打造兼具文化深度與市場活力的公益培訓品牌。作為該館免費開放的文化惠民工程,“港城文化課堂”已連續開展13年,雖匯集群眾數萬人次,但也面臨諸如“課程固化”“教師內部壟斷”“部分課程缺乏學員”甚至“學員固化”的痛點,這背后正是“組織者主導”模式留下的供需失衡。為此,“港城文化課堂”果斷更替一些“雞肋課程”,同時積極與社會培訓機構、個人合作,推出“夜課堂”,有針對性地滿足白領上班族的錯峰需求,覆蓋面漸趨擴大,口碑持續走高。
伴隨著旅游業的火爆,市文化館也突破原有陣地,主動到群眾中去找“受眾”。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跟著節氣游港城”的升級——將農歷節氣、港城景區與非遺文化深度融合,運營“小美滿0518愛在孔雀溝森林音樂會”和“就愛野——劉志洲秋分曠野音樂會”。數據顯示,兩場活動中,景區單日接待游客均超萬人次,帶動景區及商戶總收入近60萬元,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市文化館的思路,暗合了需求匹配的精髓在于“精準畫像”與“動態響應”,這并非簡單的“分眾”,而是以用戶數據驅動服務迭代。此間,他們通過實地調研和線上“公共文化云”等實踐方式和數字平臺,精準識別親子、青年、銀發等群體偏好。同時打破傳統“普惠”觀念:分層定制或許會造成資源冷熱不均,但也以“普惠+特惠”互補,確保公平性。
首個水上觀鳥書苑背后 從“資源分散”到“有機整合”
資源碎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痼疾——設施重復建設、功能單一,導致“有館無人”或“人滿為患”。海州圖書館觀鳥書苑分館的誕生,向資源優化配比邁出有益一步。作為全市首家水上圖書分館,觀鳥書苑由舊有的觀鳥驛站改建而成,如今是集閱讀、觀鳥與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融合載體。月牙島相關負責人汪明月介紹:“這里將閑置水域和舊有空間轉化為綜合文化驛站,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我們的資源布局。”
市民游客在湖畔書吧靜讀,抬眼即見窗外候鳥翩躚……這一案例的精髓或許就在于空間上的優化,即利用濱水區的鳥群生態提升自然吸引力。同時在功能上也進行優化,使得全民閱讀與生態科普結合,拓展服務半徑。而在整體的硬件資源配比上,也是盡力避免重復建設和功能同質化,聚焦“小而精”,提升設施的整體使用率。
當然,以往的傳統公服模式常常追求設施覆蓋率,忽視使用率。為了打破這一怪象,我市不少公共文化場館都在持續探索“需求為導向”的資源整合路徑。然而,也需警惕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出現。為此,強化館員培訓、引入志愿者、加強數字化技術賦能,確保服務“軟實力”同步升級,也成為我市各大公共文化場館的“保留項目”。
社會力量協同拓展服務外延,需求匹配實現用戶共鳴,資源優化配比提升效能密度,當供給從“漫灌”轉向“滴灌”,文化便從資源轉化為動能——它不僅是展柜里的文物、課堂里的教輔、書架上的書籍,更是跳動的城市文脈、亮眼的民生底色。但精準化也容易帶來“數字鴻溝”或區域失衡的風險,要以普惠性活動及時補位,彰顯“動態平衡”的智慧。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