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構建全鏈條篩查干預服務體系 守護“星星的孩子”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筆者從市衛健委獲悉,自我市啟動0至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工作以來,一年來已累計為27.3萬名兒童提供篩查服務,累計確診106名“星星的孩子”,并指導開啟康復干預黃金通道。
在孔望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孤獨癥篩查現場,筆者看到醫生通過“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預警征象篩查表”和兒童發育篩查問卷等,對12個月大的辰辰進行初篩。“初篩發現異常后,我們會建議家長帶孩子轉診至復篩機構進一步評估。”楊醫生展示著手中的篩查手冊說,“整個篩查體系覆蓋兒童成長的11個關鍵節點,就像給孩子的發育安裝了‘健康雷達’。”
作為兒童早期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孤獨癥發病率高達1%。也就是說,每100個孩子里,就可能有1個受到孤獨癥的困擾。孤獨癥通常在嬰幼兒期起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被察覺,如果不及早科學干預,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遺憾的是,目前孤獨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也缺乏可靠的實驗室檢查方法,主要依靠對孩子行為特征的觀察和評估來診斷。與此同時,市面上還沒有針對孤獨癥核心問題的特效藥物,康復訓練是目前唯一經循證醫學證明有效的干預手段。
“6歲前是孤獨癥治療的黃金時期,干預得越早,孩子恢復的可能性就越大。”市婦幼保健院康復技術科主任王雪說。在康復技術科,筆者見到了正在進行感統訓練的5歲男孩小鵬。“剛來時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現在已經能完成生活中常見的大部分簡單互動了。”王雪一邊示范接球游戲,一邊介紹,“通過結構化教學和社交情景模擬,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得到顯著提升。”
“家長要按照《兒童保健手冊》的體檢月齡,帶寶寶去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加體檢,參與孤獨癥篩查,才能早發現、早干預。”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兒童孤獨癥初篩、復篩、診斷評估機構緊密協作,已建立‘篩查—診斷—干預—隨訪’全鏈條服務體系,為每個篩查陽性兒童定制個性化康復方案。”
目前,我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其他承擔兒童健康管理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均已開展兒童孤獨癥初篩工作。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篩查干預工作,加強對初篩機構人員的輪訓工作,提高初篩陽性率;加強科普宣教和全程管理質控,提高初篩陽性患兒轉診率。舉辦全市孤獨癥篩查干預培訓班,邀請業內權威專家授課,內容涵蓋孤獨癥最新診斷標準解讀、篩查技巧實操等,全面提升基層篩查水平。”(文中兒童均用化名)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