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港城發展“連”上新臺階
昨日,從市發改委獲悉,“十四五”期間,我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20年的3277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663億元。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從2020年的2833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569億元,連續跨過3個千億元臺階。
主導產業增長有力。“十四五”期間,港城石化產業年產值達2278億元。新醫藥產業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獲批1類新藥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水平行業領先,是全國最大的石英玻璃制品和半導體硅材料生產基地。當前,我市正加快海洋、安防、低空經濟、合成生物、航天發射等產業發展,前瞻布局“5+N”未來產業,呈現產業攻關整體提速、規模轉化穩步推進的態勢。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始終保持在25%以上,穩居全省沿海三市首位。南極磷蝦船“深藍號”實現我省遠洋捕撈“從無到有”的突破,全球首艘自航封閉式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成功交付。
創新支撐作用明顯。我市規劃建設花果山科創走廊,打造市域科創飛地,加快構建“研發在市區、轉化在園區”的新型協作關系。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進入調試,康緣藥業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重組。全國首艘7000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正式交付。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由951家增長至2024年的2277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79%,連續六年領跑蘇北。
我市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營商環境的優化。我市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綜合查一次”改革,整合精簡檢查任務55.4%,經驗做法入選全國數字化監管典型案例。省內率先開展“不對應審批”改革,部署推進人工智能輔助行政審批等40個應用場景,不斷擦亮“連心城、貼心港”營商環境品牌。
經濟發展讓港城有更多的資金投向民生。“十四五”以來,我市創建市“家門口”就業服務站56個,累計新增就業26.6萬人。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53所,新增普通高中學位3萬多個,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占比至70%,江蘇海洋大學獲批建設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連云港師專升本獲教育部批復。市一院高新院區、開發區院區及市婦幼保健院、中心血站新址、江蘇省中醫院連云港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一批重大醫療衛生項目相繼投用,“先醫后付”項目在全省推廣,三級綜合醫院實現縣級全覆蓋、全市累計開設289個基層專家工作室,組建100個聯合病房、153個基層特色科室,基層機構覆蓋率達80%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均待遇水平較“十三五”末增長49.7%,全市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8.1%。全市建成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等各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654個,全市共有托育機構272家,提供托位數1.83萬個。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