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中小學掀起“智”風潮
隨著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場深刻的“智慧教育革命”正在我市中小學全面展開。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要求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我市積極響應,3月28日在全省率先召開全市數字教育工作推進會,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王修杰表示,我市將經過2至3年努力,立足區域教育實際,規劃以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態的發展藍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探索。
繪制智慧教育藍圖
在全市數字教育工作推進會上,我市正式發布《連云港市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為未來教育發展繪制了清晰路線圖。根據計劃,我市將分三個階段推進:2025年為我市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基融合年,2026年為攻堅推進年,2027年為提升決勝年。
“我們將緊扣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重點推進三大任務。”王修杰表示,“一是實施人工智能空間建設,二是打造區域特色示范,三是重塑教育生態。具體將從教、學、管、研、評5個維度系統推進,打造連云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品牌。”
會上,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憲志高度評價我市舉措:“連云港在支持國家智慧教育云平臺資源建設和應用以及基礎教育信息化方面始終走在前列,‘云海在線’平臺等服務為教育數字化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他說,連云港作為江蘇省教育強省建設的教育新高地,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發展始終走在前列,面對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春天的到來,必須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數字化賦能教育現代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省教育信息化和數據管理中心主任孫其華在會上表示,將支持連云港市加快布局教育數字化創新賽道,支持連云港市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新實踐,并在我市“央館人工智能課程”規模化應用試點區和試點校建設、市相關中小學與省內高校探索大中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給予支持。
人工智能改變課堂教學
“再翻一個!再翻一個!”在連云港師專二附小的科學教室里,孩子們興奮地圍著一臺智能機器狗歡呼雀躍。
與此同時,師專三附小的語文老師顧士偉正在使用智能批閱系統,原本需要3節課時間批改的作文,現在僅需10分鐘就能完成。
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我市教育領域引發全方位變革。我市中小學也進行了相關探索,尤其在課堂上,人工智能開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在全市數字教育推進會上,我市與無錫市9名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現場進行數字技術應用微課堂展示,他們展示了AI作業批改、AI創作歌曲、AI模擬實驗、人工智能體問答等內容,受到一致好評。
在建寧小學張雪老師的數學課上,學生與“數對”概念的發明者數學家笛卡爾對話,了解笛卡爾是如何發明“數對”的。其實,與學生對話的笛卡爾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人工智能體,在它的幫助下,學生實現了時光穿越。不僅有笛卡爾,還有牛頓、愛因斯坦、祖沖之……中外科學家都會出現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發明創造。
在市朱麻小學的一節課上,學生用AI寫了一首歌。3名學生先將一位同齡人給父親的書信文字改成歌詞,在AI的幫助下譜曲,還生成了歌曲封面。在短短的10分鐘內,實現了語文、音樂和美術的課程融合。
“這些微課程打開了我的視野,震驚了我。”東港小學老師朱艷在推進會現場對筆者說,“人工智能不僅是工具,還為課堂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要主動擁抱它,積極發揮它的價值和潛力。”
人工智能引發教育變革
在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角色正經歷著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引導者”的深刻轉型。蒼梧小學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舉辦了相關培訓,涵蓋了體育教學系統、智能體應用及DeepSeek技術等多個前沿課題。
在推進會經驗分享環節,新海初級中學黨委書記董大溧介紹,為了讓學生遠離教輔負擔,本學期該校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收集學生的各類習題作業,系統會自動生成針對每個學生薄弱環節的個性化練習題。
據了解,預計經過3至5年的實踐,我市將實現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普及率和實驗室覆蓋率均達90%以上。王修杰表示,實施三年行動,不僅在于技術應用的突破,更在于其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以AI為工具,回歸育人初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智能時代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