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東海縣人民醫院主辦,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協辦、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及港澳高校參與的“智匯東海·縣域醫療產學研融合發展大會”在東海縣隆重舉行。來自醫療學術界、港澳高校及相關產業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共探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賦能基層醫療新路徑,共繪縣域醫療現代化發展藍圖。
作為國家三級綜合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東海縣人民醫院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戰略,結合江蘇省南北幫扶的政策支持,率先部署DeepSeek智慧醫療系統,將生成式AI、大數據分析等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臨床診療與健康管理。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的高端醫療資源聯動機制,形成集“智能診療、學科共建、人才共育”于一體的“東海模式”。本次峰會重點展示該模式在優化就醫流程、提升診斷效率、降低患者外轉率等方面的惠民實效,為全國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經驗。
會上宣布多項里程碑式合作成果:國際科研平臺落地,國際權威期刊《iMeta》子刊——《iMetaMed》雜志正式落戶東海,成為縣域醫學科研成果國際傳播新窗口;聯合實驗室建設啟動,會上宣布與澳門大學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共建“縣域智慧醫療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聚焦AI輔助診斷、大數據預測預警及中草藥現代化制劑研發;人才培育體系升級,柔性引進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頂尖團隊,開設“智能醫學與健康工程微專業”,定向培養既懂臨床又精技術的縣域醫療復合型人才。
“基層醫療不缺數據,缺的是高效利用數據的能力。”東海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孫潤鋒在大會致辭中指出。近年來,該院聚焦新質生產力在基層醫療場景中的落地轉化,構建以“東海智醫”系統為核心的智能醫療平臺,形成了灣區技術支持、本地人才共育與成果轉化相結合的合作模式,初步實現三大突破:人工智能系統已實現日均輔助完成200余份影像報告自動解讀,極大提升了危重癥患者的初診效率與影像質控水平;依托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專家團隊提供的科研技術支持,醫院正在逐步構建復雜病例的智能診療路徑與輔助決策體系,探索適合縣域推廣的診療模型;依托真實世界大數據,已建立覆蓋全縣的慢病預測預警模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等高發慢病的早篩早診覆蓋率顯著提高。
這一系列探索,標志著東海縣人民醫院在“以數據驅動基層醫療智能化升級”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正逐步構建起具有縣域特色、可復制推廣的智能醫療服務新生態。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院長張鴻來表示:“此次合作不僅彰顯了‘一國兩制’大灣區與內地醫療協同創新的優勢,更通過‘東海模式’驗證了縣域醫療現代化的可行路徑。未來將持續輸出標準化技術方案,助力全國縣域醫院跑出智慧轉型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