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正是“決戰四季度、打好收官戰”的關鍵階段。在位于東海高新區的晶海洋半導體材料(東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臺臺工業機器人正在生產線上不停運行。公司生產部副經理徐啟良介紹,今年以來,企業抓住硅片市場有利形勢,穩中求進,一直保持滿負荷生產狀態。同時,企業通過引進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有效保障了企業先進生產工藝的自主開發、持續穩定、高效運營。目前,公司所有設備滿產運行,人員隊伍穩定。
硅產業一直是東海縣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依托豐富的石英資源,這里匯聚了全國85%的石英材料企業,率先組建省硅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國內首家國家級硅材料檢測中心及硅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國家火炬計劃硅材料產業基地。
新機遇、新形勢下,東海縣有了更高的目標——推動硅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安全發展、規范發展,著力發展高端產能,到2025年力爭全縣硅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
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東海有足夠的底氣。
“這次收獲不小,已和當地一家企業簽訂了石英材料供應鏈訂單。”近日,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英供應鏈總監尹艷談起在東海縣參加首屆全國集成電路及光伏用高純石英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時開心地說,“東海的硅產業大有可為,未來可期。”
9月14日至16日,首屆全國集成電路及光伏用高純石英材料產業發展大會在東海縣舉行,吸引來自國內25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等上下游200余家企業代表參加,共商共議、共謀未來,線上線下簽訂石英材料供應鏈訂單超百億元。
在大會上,東海向國內同行宣布,將全力打造高純石英砂、石英玻璃、高純晶體硅、硅基粉體、硅基陶瓷、硅基復合材料及其他等6條規模化集聚、鏈條化延伸、高端綠色化發展的重點產業鏈。
藍圖繪就,如何實現?以前靠資源,如今靠創新。
越來越多的本土高成長性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加強技術攻關,不斷強鏈補鏈延鏈固鏈,推動全縣硅產業由過去“資源式增長”向“創新式增長”轉變。
連云港睿晶石英材料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數十名工人正在焊接機前有序操作。石英焊接僅依靠人工不僅效率低,而且質量不好控制。面對這一難題,企業成功研發出自動焊接機,并實現工業化生產。“過去焊接一根石英管子需要七八個師傅配合,一天最多能焊3根。用上自動焊接機,3個工人一天最少能焊12根。”企業負責人許開港說,“作為中小企業,我們在資金、客戶、技術人員儲備等方面比不上大企業,只有不斷創新尋找出路。”
創新是東海硅產業發展最鮮明的內在動力。長期以來,國內高純石英砂市場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直到2009年,東海硅材料企業攻克高純石英砂提純技術難題,成功實現高純石英砂的產業化,涌現出太平洋、海力源、宏偉等高純石英砂生產企業,其中太平洋石英是國內首家實現高純石英砂量產技術突破的企業。如今,東海縣先后獲批國家火炬計劃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半導體產業集聚標準化示范區,構建起以石英為主,門類最全、規模較大的硅產業集群,高純石英砂產銷量均占國內90%以上市場,產生了獨特的高純石英砂“東海指數”現象。
“行業競爭壓力大,我們堅持瞄準高端市場攻堅創新產品。”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蘇弘揚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偉超介紹,該企業擁有“三中心一站”創新平臺,承擔國家省市重點項目10余項,獲評國家高新技術產品26項、科技部重點新產品5項,累計獲得授權專利48項,在稀土摻雜玻璃材料領域獲得相關專利技術15件,同類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7%。
企業主動求變,政府也更加積極作為。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東海縣委縣政府在引進人才、建設載體、引導技術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進行著多樣化融合發展實踐。
如今在東海,圍繞硅產業,園區和鄉鎮發展如火如荼:東海高新區打造光伏產業集群和電子級高純硅微粉產業集群,東海經濟開發區打造石英新材料產業集群,鄉鎮工業集中區形成熔融石英、石英玻璃管、照明燈具等特色石英產業集群。
據悉,東海縣每年投入工業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目前,當地已有各類硅材料企業5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0家,預計到年底,東海縣硅產業產值可達3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