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公共服務 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
從康復到就業、從托養到無障礙環境建設,我市以殘疾人需求為導向,推動公共服務向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邁進,讓關愛服務觸手可及。真正讓“干的事”精準對接殘疾人“盼的事”,切實增強關愛服務的均衡性、精準性、可及性。
康復是殘疾人重拾生活信心的重要支撐。2024年,全市為2836名0至14歲殘疾兒童實施基本康復救助,康復機構規范化建設達標率100%;9.32萬名殘疾人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率89.49%;為2783名精神障礙患者、1425名白內障患者提供專項救助。率先開展全省孤獨癥全程服務試點,0至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率達98.06%,基本實現應篩盡篩;邀請國內一線孤獨癥康復專家,舉辦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班,線下線上培訓孤獨癥定點康復機構康復教師、孤獨癥兒童家長8.6萬余人。“星星的孩子”有了“全生涯服務、全方位關愛”的保障。
“托養一人,幸福一家”。分層分類為6000名殘疾人提供高質量托養服務。全市建成8家省級綜合性“殘疾人之家”,融入“美麗工坊”“書香殘疾人之家”等特色服務,外掛“陽光小屋”、社區食堂等輔助性就業項目,900名殘疾人在55個“殘疾人之家”實現就業增收。家住灌南縣的張女士感慨:“這里不僅是托養中心,更是我們融入社會的起點。”
就業是民生之本。市殘聯聯合市人社局等部門深入實施“百企千崗”園區行、促就業、穩就業系列活動,組織開展殘疾人專場招聘會43場次,2024年新增殘疾人就業2856人,就業率65.03%,應屆殘疾大學生就業率連續兩年達100%。“寶龍工作室”創新“線上直播+線下進企”招聘模式,帶動238名殘疾人實現穩定就業。積極探索輔助性就業新模式,實現輔助性就業從手工勞動類、非遺文創類、社會實踐類到多形態共融共進的迭代升級,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陽光下增收”。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中。我市率先推進“輔具共享小屋進景區”工程,在連島、海上云臺山等5A級景區及其他公共場所建成66個共享輔具租賃點,1.7萬人次享受免費租賃服務。家庭無障礙改造惠及372戶殘疾人,1929戶家庭在“十四五”期間告別生活障礙。市殘聯聯合市住建部門成立無障礙督導隊,開展公共場所督導38場次,“有愛無礙”的港城正成為殘疾人的宜居家園。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