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議事日圍繞“飛線”充電隱患整治展開討論、社會治理服務中心迅速化解矛盾糾紛、小區黨群服務站為群眾提供各類溫馨服務……一場場接地氣、順民意的探索實踐成為灌云縣基層治理創新的一道道風景線。
去年以來,灌云縣圍繞破解基層治理中服務對象千家萬戶、治理內容千頭萬緒等難題,通過組織賦能、力量下沉、資源整合“三駕馬車”,跑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速度”,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推動形成多維共治、精網細治、賦能強治、數字優治、融合善治“五治提升”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
在伊山鎮青龍社區,為了解決老人就餐問題,青龍社區黨總支和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灌云縣民政局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打造了“社區大食堂”,不但物美價廉,對老人還有補貼。居民們紛紛表示,社區“大黨委”這一舉措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大家的煩心事。
灌云縣縱向構建“村社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架構,全縣328個村社成立807個網格黨組織,設立黨員中心戶2700余個,推動“支部建在網格上,網格融入支部里”。成立1個街道“大工委”、20個社區“大黨委”,98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的黨組織相關負責人成為“兼職委員”,以黨建聯建夯實基層治理堡壘。
“前陣子,小區里兩戶居民爭公共停車位時產生了矛盾,互不相讓。網格員小張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她的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現在網格員遇到事情都主動靠前服務,幫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題。”伊山鎮金榜華府小區物業負責人說。
緊緊抓住“人”這個關鍵,灌云縣持續建強基層治理骨干隊伍,招錄366名鄉村振興專干進村入社參與治理,推動1300余名村社干部深入網格擔任網格員,引導118名新就業群體到街道社區報到備案,擔任兼職網格員,組織244名“三官一律”入駐基層,提供各類法律服務共210余次,調處各類矛盾糾紛400余件。
“過去小區發生問題主要依賴業主與物業之間溝通解決,不僅效率低,有時還會產生矛盾。自從建立‘一站六員’機制后,業主有問題通過小區議事日及時會辦解決,如今小區環境提升了,業主與物業之間的矛盾也變少了,小區黨群服務站還成為社區舉辦活動、群眾休閑娛樂的根據地。”侍莊街道興云社區黨總支書記陸無江笑著說。
灌云縣一體推進縣、鎮、村三級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站)建設,完善中心“一個端口受理,一張網協同辦理”協調配合機制,去年以來,初信初訪事項“一次性化解率”達96.87%。建立小區“一站六員”服務機制,將每月10日確定為小區議事日,做到小事不出小區、矛盾不上交,去年以來研究解決飛線充電、綠化缺失等矛盾問題8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