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天前,生態環境志愿者周翀再次給本報發來一則喜訊:中華攀雀在連筑巢安家。中華攀雀的出現,再次表明我市生態環境持續優化。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為抓手,港城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顏值”和經濟“價值”持續相互轉化。
體制機制改革扎實推進。率先推行生態副縣(鎮)長制度,完成首批7名生態副縣(鎮)長掛職工作,開創了人才培養新途徑,形成環境治理新經驗。作為全省3家試點設區市之一,省內首家完成生態環境業務專網并入電子政務外網試點工作,顯著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積極培育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入圍省首批綠色發展領軍企業8家,數量蘇北第一。穩步推進“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國家級試點”,探索排污許可制度與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融合銜接。深入開展“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國家級試點”,構建石化基地環境健康管理系統。
生態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在全國率先完成戰略環評和“三線一單”試點,“河長+流域長”制獲得國家河長辦推廣,“灣長制”經驗在全省推行。出臺《連云港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成立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合辦案機制。成立灌河流域環境資源法庭,成為全省首家在流域生態系統中實現集中管轄的環境資源法庭。探索實施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江蘇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創造性提出“專門化審判+修復性司法”新路,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環境資源司法實踐走在前的“藍本”。
監測監管能力全面提升。規范環境執法監管行為,制定連云港市環境執法流程圖、防范措施47條和工作制度辦法7項。全力推進全市15個重點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構建基于環境質量改善的區域污染物總量動態管理機制。構建現代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建成涵蓋地表水、飲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環境空氣、噪聲和核與輻射等8個方面的例行環境監測骨干網絡,省內首家實現市區鎮街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全覆蓋。成立非現場監管數據戰隊,開展非現場監管數據異常問題預警預報。
生態環境系統協同優化。2022年,全市水、大氣環境質量均達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優水平——45個省考斷面(含22個國考斷面)優Ⅲ類比例達93.3%,優于省定目標;7個大氣國控監測點位PM2.5、臭氧、PM10等6項指標年均濃度連續兩年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印發《連云港市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建立最嚴格的生態空間管控制度,陸域生態紅線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逐步提高;高標準創成國家森林城市,2022年完成造林面積2.78萬畝,成片造林4200畝;成功獲評國家衛生城市、綠化模范城市,獲批第二批國家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地區,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建成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贛榆區創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海州區、東海縣、連云區、灌云縣、灌南縣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累計創成63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鄉鎮(街道)和52個生態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