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筆者從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六研究所獲悉,借助該企業開發的“深藍一號”智能化監控系統,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成功收獲了一批大西洋鮭魚。七一六所研究人員劉魯西介紹,“深藍一號”是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周長180米、整體高度達75米,其中網箱高度達30米,養殖水體約5萬立方米,設計年養魚產量1500噸,可同時養殖30萬尾三文魚。
和河湖養魚類似,“深藍一號”在深海養魚同樣借助網箱實現。和傳統網箱不同,“深藍一號”中的網箱頂部盛放飼料料倉及相關監測設備。這些設備可以借助水下視頻監控系統、養殖水環境監測系統、養殖光控系統以及中央平臺養殖、生活管控系統等多種裝備、平臺,實現對深海的水溫、溶解氧、濁度、鹽度等養殖環境參數實時監測和遠程監視。通過監測魚類生長環境、網箱吃水狀態、攝食行為以及光控引導投飼等手段,助力漁業養殖企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深海養殖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劉魯西介紹,為了解決相關難題,該項目團隊融合了多維海洋監測技術,實現了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提供完整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定制解決方案。作為智能網箱,“深藍一號”打造一套養殖集控管理系統,攝像頭、傳感器實時傳送鹽度、溫度、溶解氧、濁度、魚類狀態等各項參數,設備運行狀態、投喂量、投喂次數、庫存量等一目了然。
“基于深遠海養殖多年所積累的環境參數、魚苗生產規律經驗,七一六所后續將研發基于AI算法的數據處理系統來‘擬合’魚類生長曲線,實現全方位動態監測與傳輸、全過程智能養殖分析,為我們提供成本更低、周期最短、育肥最優的科學養殖方案。”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六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借助該系統,能夠減少企業運營成本及降低養殖風險,有效提高水產養殖企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了精準服務海洋養殖,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六研究所還以海洋北斗助力海洋牧場實現“科技放牧”。即通過對海洋立體浮動綜合觀測平臺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創新研究,在基于北斗星基增強技術的基礎上,構建了海基、空基、陸基海洋立體觀測體系,為海洋牧場內海洋環境多類參數提供實時、高準確度、全天候、動態、連續測量和全方位立體觀測,“飼養員”可根據海量、實時的海洋環境數據,科學調配魚類生長投喂方案,并對出現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人工干預,從而有效保護海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