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遙望地球,我們可以看到承載現代文明和工業文明的一座座城市;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們可以看到承載著古老歷史記憶和生產生活記憶的美麗鄉村。
如今在連云港,城鎮化建設不是傳統村舍的消亡或者“千城一面”的簡單堆砌,而是堅持走以人為本,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頂層設計讓城鄉差異化發展
雨后的海上云臺云蒸霞蔚,站在大桅尖向下遠眺,紅頂白墻的黃窩村讓人印象深刻。在新疆工作多年的安述慶感嘆道,這樣的村莊非常符合他對鄉愁的記憶。
誠然,在城鎮化率不斷刷新的同時,傳統村舍的消失、地區特色文化的失落、城市人口快速膨脹帶來的基礎資源緊缺和社會保障體系滯后、城鎮建設“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破壞等,都曾經制約了城鎮化的實際水平和質量,也無形中消融了那股濃濃的、珍貴的“鄉愁”情懷。
為了破解這樣的難題,我市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國土空間格局布局上,我市確定了“兩綠七廊、三軸兩片”總體格局,其中中部云臺山系生態空間、西部山地丘陵生態空間為生態綠核;青口河、古泊善后河、通榆河等流域河流為7條生態廊道;打造沿海發展軸、東隴海發展軸、連臨—連淮寧發展軸3條發展軸;東片海州灣聚焦活力灣區,向海發展,西片大田園聚焦生態引領,城鄉融合。并以自然資源稟賦為基礎,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生產、生態、生活空間。
隨著“三區三線”劃定,我市農業、生態、城鎮格局進一步明晰,海濱城市特色日益凸顯。沿著海岸線一路前行,可以清晰看到西連島濱海風貌塑造、海濱大道景觀提升等工程扎實推進,贛榆琴島天籟、白鷺濕地公園建成投用,一條綠意盎然、色彩斑斕的城市海岸線風景帶初步形成規模,從青口河到大浦濕地的生態走廊群鳥起飛,生機勃勃。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規范發展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有序推動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向鄉鎮駐地集中,做大小城鎮規模,培育一批具有區位優勢、良好基礎、產業特色的重點鎮和特色鎮,讓鄉愁記憶被留住,讓城鎮化進程更加符合人的需求。
破解“城市病”推動城市品質提升
在位于海州區的鈑噴“共享綠島”——汽車鈑噴服務中心,這里的鈑噴操作讓人耳目一新。“這樣的鈑噴‘綠島’采用目前較為科學的‘吸附濃縮’+‘催化氧化(CO)’的組合治理技術設備,處理廢氣率達95%以上,且在鈑噴環節全部采用水性漆,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該中心工作人員王蘇武介紹。
這是我市破解汽車鈑金施工生態難題的一個創新舉措。近年來,圍繞生態環境、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我市多措并舉推進了一系列品質提升工程。
——2022年,我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新建城鎮污水管網302公里,主城區污水管網空白區實現基本“清零”。全力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建立“紅黃藍”響應機制,推進易淹易澇片區“一點一策”整治提升。
——改造老舊小區142個,加裝電梯139部,東方瑞園、新海花園小區被中央文明委、住建部評為“美好家園”全國100個創建典型案例。
——提升污水處理能力,2022年,我市實施大浦三期等5座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工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省內中游。
初夏的劉志洲山綠意濃濃,昔日的礦洞已經變為度假休閑地。開園以來,這里先后舉辦2022年劉志洲山體育公園“激情海州快樂騎行”山地自行車賽、“熱浪一夏嗨啤有你”露營啤酒音樂節等活動,累計接待游客超25萬人次。先后榮獲江蘇省最美跑步路線、江蘇省最美鄉村健身公園、江蘇省示范體育公園稱號。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一大批生態公園、家門口小游園建設,僅2022年,我市就建成大中型公園5個、口袋公園59個。
圍繞城市擁堵難題,我市引入多個智能交通系統。最近,市區多個路口的非機動車道上,一批“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交通安全“隱形勸導員”——非機動車AI勸導系統正式上崗,引導廣大市民文明參與交通。這是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六研究所杰瑞智慧交通團隊最新研制的非機動車AI勸導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視頻檢測分析模塊與遠程智能喊話模塊兩部分組成,通過視頻檢測器自動識別分析非機動車駕駛狀態,根據違法類型的不同,對非機動車駕駛員進行語音勸導,提醒駕駛員規范駕駛,安全出行。該系統不僅可以勸導,還能通過綠波帶等方式高效有序疏導早晚高峰的交通,有效緩解城市擁堵難題。
讓“鄉愁”有所依托、有地安放
5月末,位于贛榆西北部的全國最美鎮村、江蘇最美百果園——黑林鎮的名優果品萬畝“藍莓”進入采摘期,微風襲來,果香漫溢,沁人心脾。
“我們家的藍莓今天發順豐,明天就可以到達周邊城市的菜場。”種植戶張大媽說,“鄉村公路真的成為我們家的致富路了。”
近年來,我市繼續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2022年,全市建成農村公路386公里,東海縣、灌南縣創成省農村公路示范縣。今年,我市提出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橋梁30座,讓游子歸鄉路更加便捷方便,讓農家人農產品通過運輸線走向全國。
對故鄉的鄉愁不僅是對回鄉路的渴求,還包括對記憶中家的思念。這里山是親的,水是親的,風是親的,村口的大槐樹是親的;這里灶臺是暖的,飯菜是暖的,鄰居是用方言慢慢熟識的……
為了讓“家”更加穩固,2022年我市改善農房1萬戶,改造戶廁7.9萬戶,新增省級特色田園鄉村8個。今年,我市將按照“設區市負責、縣落實主體責任、鄉鎮具體實施”要求,高質量完成5500戶改善任務,建成新型農村社區7個。
為了讓“家”更加富裕,2022年,我市實現重點行政村5G基站全覆蓋。“這一盒有45只大蝦,20厘米、30厘米的規格,現在下單,明天我們順豐快遞給你,包郵到家。”贛榆區海頭鎮的李大姐正在直播間熱情地向五湖四海的粉絲介紹著自家的海產品。借助5G基站,“左手捕魚網、右手互聯網”的電商產業經濟新模式讓海頭人走上了致富路。如今,越來越多的“李大姐”走到了手機前,借助5G網絡將村里的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這樣的“更加”還在不斷增加。
市工信局三級調研員趙永生表示,今年,我市將深化“千兆城市”建設,推動5G網絡向農村地區延伸,實現村村通5G。通過這些網絡鋪設,我市農產品將連上全國的銷售網絡,讓農產品實現產銷對接,實現農民增收;通過這些網絡鋪設,游子的思念之情會更快傳遞到家鄉。
夕陽西下,漁舟晚歸。鄉村的炊煙裊裊,城市燈火璀璨。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征程中,連云港努力走出“城鄉互動”的“普惠式”發展之路,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考慮當地鄉民的需要和現實情感;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讓“鄉愁”有所依托、有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