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5-00310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5-09-05 |
標 題 | 市政府辦公室轉發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關于貫徹實施江蘇省名牌戰略實施綱要的意見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05〕134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市政府辦公室轉發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關于貫徹實施江蘇省名牌戰略實施綱要的意見的通知 | ||
時 效 |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辦公室轉發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關于貫徹實施江蘇省名牌戰略實施綱要的意見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關于貫徹實施江蘇省名牌戰略實施綱要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五年九月五日
關于貫徹實施江蘇省名牌戰略實施綱要的意見
(連云港質監局、經貿委、科技局、農業局、海洋漁業局)
2005年9月
為了貫徹實施《江蘇省名牌戰略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推動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發展我市名牌產品,提升我市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根據我市實際,提出如下貫徹實施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實施名牌戰略的認識。實施名牌戰略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大力推進名牌戰略,至2004年底,我市已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省名牌產品26個,市名牌產品62個。2005年上半年省以上名牌產品的銷售額、利稅、利潤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9.59%、35.07%和29.68%。名牌工作的推進,有效促進了我市經濟的發展。
但是,從全省和我市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來看,還有較大的差距。一是數量少。中國名牌產品在全省占2%,省名牌產品在全省占3.5%,市名牌產品數量與蘇北周邊城市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二是市、縣之間發展不平衡。工業類省名牌產品大多集中在市區,有的縣還沒有;三是名牌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名牌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特別是消費類的名牌產品少;四是有的企業對創名牌的認識停留在當前的、直接的效益的層面上,認為產品目前銷路較好,不需要創名牌,忽視了名牌長遠的、潛在的、無形的作用;五是全社會推進名牌戰略的力度還須進一步加強。
當前,是我市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在著力抓經濟總量提高的同時,注重抓產品質量的提高,尤其要注重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的附加值。要把實施名牌戰略作為推動我市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引導企業走質量、品牌、效益的發展路子,不斷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制定規劃,明確重點,全面推進。實施名牌戰略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要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質量第一、技術領先的原則,以進一步增強我市產品綜合競爭能力為目標,結合我市企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特點,制定名牌培育和發展規劃,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十一五”期間,我市名牌產品發展的目標:培育和發展在全國同行業居領先地位的國家級名牌產品6個左右,省名牌產品50個左右,市名牌產品120個。其中,省服務名牌3-5個左右,省農副產品名牌10個,市服務名牌10個、市農副產品名牌30個。形成一批國家、省、市名牌企業群體。名牌產品的銷售額、利稅等經濟指標增長幅度高于全市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
“十一”期間,我市名牌發展重點:
(一)工業產品:重點發展化工、醫藥、建材、輕工、紡織、機械,食品、新材料等。
化工產品:鞏固發展純堿等已有中國名牌產品的優勢,培育氯化銨產品創國家名牌產品,培育復混肥料、農藥、化工原料產品等創省、市名牌產品;
醫藥產品:充分發揮我市新醫藥發展的優勢,培育桂枝茯苓膠囊等產品創國家中成藥名牌產品;重點培育藥用包裝鋁箔、復合膜等創中國名牌產品;培育一次性輸液器、醫療器材等產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建材產品:重點培育玻璃鋼復合管材等產品創國家名牌產品;培育玻璃、水泥等產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輕工產品:重點培育太陽能熱水器創中國名牌產品,鞏固培育管材、型材、人造板等產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紡織產品:重點培育氨綸絲創中國名牌產品;培育地毯、毛絨等紡織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機械產品:重點培育水表創中國名牌產品;培育紡織機械、旋耕機、壓鑄機、醫療設備、鋸床、流體裝卸設備、集裝箱、齒輪等產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食品、飼料及食品添加劑:重點培育食用植物油、紫菜創中國名牌產品;鞏固分割肉、粉絲、白酒、風鵝省名牌產品;培育大米、面粉、茶葉、調味品、飼料、山梨醇食品添加劑等產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新材料:培育環氧膜樹脂、高純石英砂、石英拉管、硅微粉、壓電石英晶體等產品創省、市名牌產品;
(二)農、林、副、海洋產品:重點鞏固棉花、梭子蟹、蟹苗、對蝦等省名牌產品,培育縊蟶、梭魚、鯉魚、南美白對蝦等產品創出一批省、市名牌產品,力爭培育發展1-2個中國名牌產品;
(三)服務名牌:在信息、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等新興服務業,貿易、餐飲、社區服務等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水、電、氣、交通等公共服務業以及住房、汽車、文化娛樂等新的消費熱點領域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爭創服務名牌。
三、落實措施,明確職責,強化推進。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建立政府統一組織、各部門、單位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積極推進名牌戰略的實施。市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指導作用,做好名牌推進宣傳、引導、規劃、培育和發展工作。要建立名牌推進工作聯席會制度,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分析、研討,協調名牌推進工作,為企業創名牌提供服務和指導。
(二)明確職責。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科學制定名牌發展規劃,統籌安排,認真組織落實。經貿、科技、農林、漁業等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名牌的培育、發展和保護工作。各縣區要加強名牌戰略推進工作的領導,摸清本地區產品發展狀況,圍繞全市名牌發展目標,制定出今后一個時期地區名牌產品發展的具體計劃,把實施名牌戰略工作推向深入。
(三)加強考核。市政府每年將名牌產品工作列入對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的考核內容。年初,由市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提出發展名牌產品的工作目標,市政府與縣、區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單位簽訂目標責任狀。各縣區、各部門、單位要高度重視名牌推進工作,加強對企業協調、服務檢查和督促,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四)突出主體。產品是核心,企業是關鍵。要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自身優勢,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形成有一定生產規模、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特別要注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形成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發展鏈,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發展水平。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引進和消化先進技術,努力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企業創新的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要加快建立面向市場的現代營銷體系,利用國際互聯網以及代理制、買斷經營、連鎖經營等現代營銷方式,不斷加大企業產品和服務推向國內外市場的力度,夯實名牌產品的基礎。
(五)強化服務。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要采取各種方式和多種途徑為企業創名牌產品提供服務。要積極推進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幫助、指導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引導鼓勵企業采用先進國際標準,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生產要素向名牌企業聚集,為企業做大做強創造條件,要在科技成果的信息咨詢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優先服務,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要大力推進農業、漁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引導種植、養殖業走產業化經營發展路子,積極推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樹立品牌意識,不斷拓展產品市場。
(六)政策支持。優先推薦獲中國名牌產品、省名牌產品申報省高新技術產品、國家重點新產品、省高新技術企業;優先扶持名牌產品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科研立項;在其他資源配置上盡可能優先安排。外經貿、稅務、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對其進出口業務開辟 “綠色通道”,簡化審核程序。對國家級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優先幫助其建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對名牌產品企業要免于或減少對企業產品的質量檢查。
(七)加大激勵。要建立對創名牌工作的激勵措施,一是要對獲中國名牌產品、省市名牌產品要按有關文件規定進行獎勵,提高企業創名牌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對名牌產品的宣傳、論證、評價等工作的財政支持,幫助名牌企業鞏固市場,擴大市場,不斷提高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八)宣傳保護。要充分利用新聞輿論、廣告的宣傳作用,擴大名牌的影響力。報刊、廣播等新聞單位,行業協會等社會中介機構,要積極配合實施名牌戰略搞好服務工作,積極營造推進名牌產品的社會氛圍。加強對名牌產品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嚴禁一切亂評比、亂認定、亂推薦活動。質監、工商、衛生、藥監、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形成打假保名牌的合力,維護名牌生產企業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侵犯名牌產品權益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