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25-00016 | ||
發布機構 | 市政府辦 | 發文日期 | 2025-02-18 |
標 題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25〕6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 ||
時 效 | 有效 | 文件下載 | 連政辦發〔2025〕6號.pdf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已經市十五屆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2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5—2027年)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充分發揮我市中醫藥醫、教、研、產門類齊全及品牌優勢,著力改善中醫藥發展條件,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做強中醫藥健康產業,到2027年,中醫藥發展政策服務體系全面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持續壯大,中藥質量不斷提升,中醫藥全產業鏈進一步拓展。
——市中醫院國考力爭達到A等級。力爭1~2家縣級中醫院轉設為三級中醫院。新增1~2個國家級中醫重點(優勢)專科、3~5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培育省級以上中醫臨床、中藥、護理等骨干人才20人以上,培養基層中醫藥骨干人員40人。
——中醫藥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力爭中藥制造業總產值超80億元,超億元中藥大品種數量達到12個。中藥創新藥年均上市3個以上,院內制劑數量達到100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萬畝,產值達到10億元。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大健康產品銷售規模突破3億元。國家級醫藥創新平臺超5個。建設中醫藥特色康養旅游綜合體3個。引進醫藥重大創新創業團隊2個以上。
二、具體舉措
(一)實施“名院”戰略,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
1. 深入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江蘇省中醫院連云港醫院新院區建設,深化與省中醫院的務實合作,全力營造地方“主建”、省中“主營”的運營管理模式,形成區域醫療保障共同體、績效聯動共同體、生態融合共同體。建成1~2個省級專科區域醫療中心,培養國醫大師學術傳承人2名,培養名中醫學術傳承人16名。建成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連云港分院,建成省醫學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實現與江蘇省中醫院同質化發展,成為具有高水平醫、教、研、管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大幅減少跨區域異地就醫。(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醫保局、市城建控股集團,連云區政府)
2. 加快推進縣級中醫院建設。推進贛榆區中醫院2025年建成投用,灌云縣中醫院擴大床位規模。推進東海縣中醫院、灌云縣中醫院、贛榆區中醫院轉設三級中醫院,灌南縣完成政府辦中醫醫院設置,持續提升內涵建設。到2027年,力爭所有縣級中醫院基礎建設標準化率達到100%,服務能力達到國家推薦標準。(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醫保局,相關縣區人民政府)
3. 優化基層中醫藥服務。推進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中醫館、中醫閣建設,到2027年,四級以上中醫館占比達到70%以上,其中五級中醫館不低于30%。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提升中醫藥服務可及性,確保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提供15項、8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并配備常用中成藥。推進名中醫基層工作站建設,省級及以上名中醫工作室至少在基層建設1個工作站,鼓勵市名中醫在基層建設工作站。(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市醫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4. 構建“中西醫并重”診療體系。推進政府辦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設置中醫藥科室和中醫床位,配備相應中醫藥人員。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支持市各三級醫院創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強化軟硬件建設,組建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平臺和多學科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逐步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二)實施“名科”戰略,提升中醫藥診療水平
1. 推進中醫藥“高峰”項目建設。集中優質資源,創建國家、省級中醫重點(優勢)專科,加快形成以心血管、消化病等病種為重點的國家中醫區域醫療“高峰”。推進市級重點專科建設,培育國家級、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后備力量,逐步形成中醫重點專科診療“高地”。(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
2. 大力發展中醫特色專科。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成立省級中醫康復中心或專科聯盟。拓展中醫“治未病”健康理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活動,篩查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并開展不少于1項的中醫適宜技術干預。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院建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病及相關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
3. 加強縣中醫院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推進縣級中醫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培育一批中醫特色明顯、臨床療效較好的中醫優勢專科,建設一批專病門診。發揮國家、省級中醫優勢專科帶動作用,組建中醫專科聯盟,帶動診療能力提升。健全縣級中醫院急診科、重癥醫學科以及影像、檢驗等科室設置,建立胸痛、卒中、創傷等急診急救中心。將縣級中醫院納入院前急救體系,縣級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床位占比不低于2%。(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財政局,相關縣區人民政府)
(三)實施“名醫”戰略,擴大中醫藥服務影響力
1. 培育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實施中醫藥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培養2名以上中醫臨床、西學中優秀人才。實施中醫藥骨干人才培養項目,培養中醫藥骨干師資和中藥、護理、康復、管理等方面骨干人才,規范化培訓中醫醫師。遴選培養省級以上中醫臨床優秀人才、西學中高級人才、中藥特色人才和中醫護理骨干人才。鼓勵西醫學習中醫,培養各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100名左右。(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
2. 健全基層中醫藥人才梯隊。完善基層人才培養使用、待遇保障等政策,推動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實施,做好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加強過程管理。持續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和轉崗培訓,培養中醫助理全科醫生。加強名中醫基層工作站建設,依托省、市名中醫院優質資源,通過指導、帶教等方式,培育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骨干人才。(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3. 建設中醫藥人才培養平臺。做好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工作,建成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和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依托我市國家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和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成標準化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實踐技能考核基地,強化中醫、中西醫結合人才和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及考核工作。(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連云港中醫藥高職校)
(四)實施“名企”戰略,打造中醫藥產業發展新優勢
1. 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發揮國家重點創新平臺作用,加快基礎理論創新和前沿技術突破,瞄準抗感染、心腦血管、骨科、婦科等中醫藥優勢領域,開展新機制、新結構創新藥物研究,布局前沿新技術和新型藥物攻關。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藥物研發,加快攻關突破和共性平臺建設,創建國家、省級創新平臺,建設市級研發中心。強化與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沈陽藥科大學等重點科研院所合作,建設創新聯合體,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2. 加強現代中藥研發轉化。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研發一批藥理清晰、安全高效、穩定可控的中藥創新品種,新上市1類新藥3個。發展中醫經典名方,支持中藥上市品種二次開發,推進中藥國際化進程。充分利用臨床現有成熟中藥方劑,加快推動院內中藥制劑研發轉化進程及院內制劑跨省調劑。鼓勵名中醫經驗方向制劑轉化、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向新藥轉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連云港檢查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3. 做大中藥配方顆粒。擴大中藥配方顆粒開發及應用,培育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優勢企業。優化生產方式方法,采用動態連續生產工藝,加快推進中藥配方顆粒提質、降本、增效,力爭中藥配方顆粒產能達到10億元規模。加速開展跨省銷售備案,推動由省內銷售市場向全國拓展。加強與主流電商平臺對接合作,遴選藥企、藥店進駐電商平臺,拓展線上銷售渠道。(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連云港檢查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4. 推進中醫藥開放發展。加強海外資源渠道搭建,強化政策支撐,加快推動中藥注冊走向國際化,推進海外注冊及中藥產品銷售。支持中醫藥企業參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展會,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境外建設高質量中醫藥研發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和服務出口基地,做大出口規模,對中醫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給予出口信保、展會扶持等政策支持。(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外辦、省藥監局連云港檢查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五)實施“名店”戰略,實現中醫藥文化融合發展
1. 支持中醫藥+文化有機融合。推進中醫藥項目入選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打造“曹敷堂”“萬壽堂”“蜂針堂”“朱氏小扁針”等一批省級中醫藥文化“名店”,加強中醫藥文物設施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精做細連云港中醫藥養生等方面系列活動,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和中醫藥博物館建設,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技能展示、項目體驗和知識講座。(責任單位:市文廣旅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衛健委、連云港中醫藥高職校,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2. 支持中醫藥+旅游跨界融合。利用我市山海、溫泉、林果茶等旅游資源優勢,發掘徐福、伊尹等中醫藥典故傳說,打造山海中醫藥特色、溫泉主題康養精品旅游線路,推出黃精茶、流蘇茶、云霧茶、葛根粉、靈芝孢子粉等特色大健康飲品。建設中醫藥非遺特色小鎮、特色園區、旅游度假區等綜合體。開展藥膳、食療、中醫診療體驗等產品開發,在景區、文化街區、商業街等區域布局建設藥膳餐廳,突出中醫“藥食同源”特色。(責任單位:市文廣旅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連云港檢查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3. 支持中醫藥+康復深度融合。培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創新企業,針對不同人群開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宣傳普及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方法。鼓勵康復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應用中醫適宜康復技術。支持建設中醫藥醫康結合機構,開展老年病和慢性病中醫藥防治工作。鼓勵中醫院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養老服務。(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殘聯,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六)實施“名藥”戰略,樹立港城中藥新品牌
1. 加快發展中藥材種養殖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擴大中藥材種養殖規模,在鞏固金銀花、瓜蔞、凌霄花等規模化種植基地基礎上,扶持丹參、靈芝、黃精等核心中藥材種植和中華大蟾蜍、金蟬等特色藥用動物養殖。加強對云臺山茯苓、百合、玉竹等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建設云臺山藥用植物園。支持國有林場、中醫藥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科學合理利用荒山、林地、海洋牧場、鹽堿地資源建設生態種植基地。支持骨干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中藥材規模化生產,建設標準化規模化中藥材生產基地。(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2. 強化中藥質量監管。建立多部門協同的中藥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完善中藥追溯系統,建立從中藥材種養殖、采收加工、產品生產到藥品上市流通等環節的全過程追溯系統,提升中藥質量。加強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市場抽檢,依法嚴厲打擊中藥飲片染色增重、摻雜使假和中成藥非法添加化學品等違法行為。(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醫保局、省藥監局連云港檢查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功能板塊管委會)
3. 支持開發海洋中藥及大健康產品。依托連云港市沿海貝類、藻類等海洋中藥資源,發揮海洋藥物和現代中藥創制重點實驗室作用,開展海洋中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標準化和質量控制技術、復方新藥、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產品、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服務等方面的研究創新,力爭新上市海洋中藥2個,海洋中藥大健康產品3~5個,打造海洋中藥現代化研發生產基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
(七)實施“名校”戰略,夯實中醫藥高質發展基礎
1. 提升中醫藥高職校辦學質量。加強中醫藥職業教育,引導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中醫醫師、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兼職任教,支持連云港中醫藥高職校提升辦學層次,與1~2所高校合作,探索“5+2”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中醫臨床、中藥種植、中藥炮制等實用型技術人才。(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衛健委、連云港中醫藥高職校)
2. 培育多元化中醫藥專業人才。結合當前醫藥行業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加強與行業協會的聯系,與企業事業單位聯合共建,成立多元協同創新和育人平臺。探索增設老年護理學、健康服務管理、中醫藥服務貿易等新興專業,以滿足未來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衛健委、江蘇海洋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連云港中醫藥高職校)
3. 豐富中醫藥高校辦學內涵。強化市中醫藥博物館內涵建設,開展中醫藥相關文物、史料及代表性見證物的征藏工作,推動場館數字化建設。加強中醫藥文化內涵研究,挖掘闡釋并推廣普及名醫名家、醫籍名方等中醫藥文化經典元素。(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文廣旅局、市衛健委)
三、保障措施
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突出政府主導,各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責任分工,抓好落地落實。統籌安排中醫藥發展經費并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發展,推動形成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加大對中醫藥發展的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更加關注和支持中醫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聯閱讀:
《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政策解讀
一圖讀懂《連云港市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