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6年海州區緊緊圍繞“現代城市經濟的引領區、城市建設管理的示范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幸福生態宜居的首善區”的發展定位,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黨建引領,聚力突破區域經濟等重大決策部署,搶抓發展機遇,主動應對挑戰,國民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國民經濟總體平穩。2016年,全區上下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并經市統計局審核反饋,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10.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43億元,下降4.9%;第二產業增加值87.38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05.92億元,增長10.4%。 結構調整不斷深化。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6.1:28.6:65.3調整為5.6:28.1:66.3,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二、農林牧漁業農業生產小幅下降。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09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實現增加值19.16億元,較去年略有下降。其中,農業增加值13.53億元,下降2.4%;林業增加值0.47億元,增長1.4%;牧業增加值1.98億元,下降54.1%;漁業增加值1.45億元,增長1.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73億元,增長17.8%。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夏季小麥種植面積22.3萬畝,總產量13.18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水稻種植面積22.56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8%,平均畝產607.6公斤,總產13.71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特色產業經濟加速推進。蔬菜生產成效顯著,蔬菜播種面積5.5萬畝,新增設施農業1420畝。淡水養殖穩步增長,全年新增設施漁業面積1000畝,肉類產量1.44萬噸,禽蛋產量5100噸,奶產量6200噸。全區現有休閑農業觀光點20家,累計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營業收入1.4億元。林業生產扎實推進。全區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5500畝,其中成片造林4000畝。山體綠化及林相改造2000畝,建設農田林網20000畝,四旁植樹30萬株,發展優質苗木花卉2000畝,申報創建省級綠化示范村10個。
畜牧業健康發展。全區畜牧業產值6.18億元。生豬存欄7萬頭,出欄19萬頭;家禽存欄51萬只,出欄183萬只;羊存欄0.6萬只,出欄2.1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為15229噸、6144噸和6480噸。 漁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區實現水產品產量15130噸。其中海水水產品產量1063噸,淡水水產品產量14067噸。農業生產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發動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加農業保險,全區小麥農業保險參保率73.36%,水稻農業保險參保率67.8%。全年常規免疫注射豬瘟疫苗22.5萬頭份、牲畜口蹄疫強制免疫注射22.2萬頭份。新建高標準農田1.5萬畝,完成開挖疏浚渠道6.4公里,完成襯砌渠道38.33公里,建渠系建筑物672座,建水泥路20.75公里,改建泵站5座。
三、工業工業生產平穩運行。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4家,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18.44億元,增長9.4%。完成工業銷售產值343.66億元,增長4.8%;實現產銷率94%,下降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106418萬千瓦時,增長12.9%,產值與用電量基本匹配,基本反映節能降耗實際水平。億元企業對經濟拉動顯著。全區規上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55家,比去年多9家。從實現產值上來看,2016年過億元企業共實現產值345.47億元,占全區的94.5%,而2015年過億元企業實現產值是301.7億元,占全區的88.6%,億元企業占比有一定提高。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運行。今年我區堅持生態立城、文化興城、品質建城,全力爭創國家衛生城市,致力打造海州為宜居宜業的“城市客廳”,集中推進沿解放路城市北片區和沿秦東門大街城市城市南片區改造開發。全年舊城改造征收200萬平方米;竣工投產工業項目20個;新開工投資過2000萬元工業項目12個。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9.82億元,增長21.1%。其中,項目投資 254.42億元,增長15.7%;5000萬以上投資300.74 億元,增長22.1 %;規上工業投資135.97 億元,增長13.8%。全年新開工過億項目113個(房地產項目46個),有力的拉動了全區投資的較快增長。房地產業發展平穩。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75.39億元,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積386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3萬平方米,完成銷售面積105萬平方米,實現商品房銷售額70.5億元。商品房平均銷售單價6702元/平方米。建筑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區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146.13億元,增長3.9%;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7.15億元,增長2.5%;實現建筑業竣工產值68.7億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積1137.75平方米,其中投標承包面積1021.84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積421.86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市場消費穩定增長。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86億元,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82.94億元,增長23.1%;限額以下批零住餐企業及個體戶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6.85億元。按消費形態分,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實現21.82億元,增長29%;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實現249.04億元,增長6.9%。 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情況看,汽車類、中西藥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43.23億元、37.13億元,分別增長13.8%、10.9%,木材及制品類增長33.3%,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329.8%。 受成品油價格震蕩低位運行影響,石油及制品類實現銷售額47.47億元,下降2.4%。 對外經濟呈現回落。全區實現進出口總值10.27億美元,下降6.2%。其中:出口總值8.74億美元,下降9.2%;進口總值1.53億元,增長15.4%。實際利用外資達到6937萬美元,實現合同外資18714萬美元。
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0個、省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正大天晴等企業的9項創新成果入圍省、市科學技術獎,56項創新產品獲批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占全市總量的35.9%。科技計劃項目立項邁上新臺階。獲批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68項,獲扶持資金2467萬元,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眾創空間及孵化器爭取“科技創新券”1210萬元,占全市總量的27.7%。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完善中小學硬件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全區54所中小學有85%達省定現代化標準。全面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39億元,新建校舍9.71萬平方米,加固校舍1.3萬平方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培養342名農村骨干教師。深入推進“教育+”工程,打造“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環保”等系列項目,將特色建設與課程設置融合,16所學校獲評“全國足球特色學校”,8所學校、幼兒園獲評“省級課程基地”、“省優質幼兒園”、“省健康促進金牌校”,25所學校獲“省、市級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4所學校、幼兒園獲評“市書香校園”等市級稱號。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2016年新建雙龍井文化園、寧海街道綜合文化服務站、海寧社區文化體育多功能室外場地3家;完善海州區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成功通過第四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打造30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建農村放映點10個,打造4個連云港市圖書館分館,新建數字農家書屋10家。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57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覆蓋率100%。積極配合連云港市博物館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完成《連云港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完成海州古建筑營造、軟陶、面塑傳統手工藝、洪門酒、花果山山楂酒釀造技藝等13項市級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其中8項被評為市級保護項目;新建軟陶、面塑傳統手工藝、古箏藝術、大華文化交流中心非遺傳承基地4個。打造海州古城文化街區,完成二營文化街區巷的基礎改造并已投放市場運營,對民主路歷史文化街區、新浦文化產業園區進行提檔升級,連云港最大古玩城落戶民主路歷史文化街區;杰瑞科技創意產業園成功獲批第二批江蘇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新增健身路徑25套、重建6個室外燈光籃球場,不斷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水平,成功創建第三批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穩步提升。開展平安醫院創建工作,轄區內平安醫院達標率為96.5%。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100%設立中醫科、中藥房,配備中醫診療設備,可以提供中醫藥服務;全區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100%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全區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總人數185295人,參保率維持在99%以上,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標準為545元,其中個人籌資120元,各級政府補助425元。醫養一體化項目推進順利,2016年投資6000余萬元,歷時三年(2013-2016年),總投資3.09億元,總占地10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全市首家“醫養結合”試點項目全面完工。編制和修訂了《海州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海州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等38個衛生應急預案和31個技術方案,建成區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儲備250萬元應急物資,成立各種衛生應急專業隊伍26支共130人。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以“四小”行業專項整治為抓手,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在整治過程中,下達整改意見書1900余份,體檢7000余人,培訓“四小”從業人員4000余人次,發放上墻制度2000余塊,各種臺賬、宣傳資料、衛生常識等計3000余份,各類衛生設施3800件,衛生消毒設施配發率100%。
七、城建、交通、環保、旅游城鄉規劃建設進一步發展。建成海州區白虎山小商品市場臨時疏導點1#、2#樓項目;完成海寧小區百花園等10個街頭游園的綠化提升工作;完成月牙島、香海湖和街頭游園等新建及改造綠地60公頃;新建改造污水管網25公里;完成22個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完成92個村莊環境整治;完成櫻花園一期、二期、三期綠化工程;完成玉帶河北岸綠園綠化補植;完成海寧小區百花園等10個街頭游園的綠化提升工作。2016年底全區園林綠地總面積達3077公頃,園林綠化覆蓋面積達337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9.6%,綠地率達36.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3平方米。道路交通事業較快發展。完成創衛道路維修566條;提檔升級農路14條、農橋2座;新310國道竣工通車,新204國道路基及中小橋涵工程、路面地基全部完成;完成海州古城復興計劃中5條道路白改黑工作;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橋梁30座;新建農村道路38公里、橋梁7座。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開展燃煤鍋爐整治,拆除燃煤鍋爐70余臺。完成博納花園、登泰小區、頤和花園、鹽河巷、廣場社區等餐飲油煙整治,100余家飯店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夏秋兩季秸稈禁燒實現零火點。鋪設污水管網30余公里,海州工業園實施龍尾河3公里環境整治,加大河道沿線企業環境監管,加強規模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關閉搬遷養殖場8家。生態創建工作。新壩鎮創建省級生態鄉鎮通過省環保廳考核驗收。海慶中學被省環保廳、省教育廳命名為“省級綠色學校”;海州第二實驗小學、錦屏中心小學、南城中心小學、崗埠中學、鐘聲幼兒園被市環保局、市教育局評為“市級綠色學校”;路南街道公園社區、新海街道鎮海社區市環委會命名為“市級綠色社區。旅游業形勢良好。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780萬人次,增長10.2%,實現旅游總收入98億元,增長11.9%。創建市級鄉村旅游示范點10個,鄉村旅游收入達到6億元。2016年圍繞“花漾海州·四季賞花 ”系列活動,組織開展了“花漾海州·梅香新東 ”賞梅游園、“心中最美梅花“賞梅攝影大賽,”賞梅花、讀詩詞、悅耳歌“筆頌會和“游園、賞花、繪花”梅花書畫創作比賽等20余個活動,擴大了海州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大做強了旅游節慶文化品牌。
八、財政財政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全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年完成31.43億元,增長4.8%。其中稅收收入28.52億元,增長90.8%,同比增收2153萬元,增幅0.8%;非稅收入完成2.90億元,同比減收4.11億元,下降58.6%;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37億元,同比減支4640萬元,下降1.5%。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56億元,同比增支7530萬元,增幅19.8%;公共安全支出1.16億元,同比增支2118萬元,增幅22.3%;教育支出9.12億元,同比增支5841萬元,增幅6.8%;科學技術支出0.51億元,同比減支1132萬元,下降18.3%;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668萬元,同比減支4586萬元,下降7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79億元,同比增支9740萬元,增長34.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26億元,同比減支2561萬元,下降16.9%;節能環保支出4683萬元,同比減支781萬元,下降14.3%。
九、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6.64 萬人(包括景區和高新區),比上年增長1.62 %。其中女性37.81 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9.33 %,城鎮戶籍人口66.22 萬人,戶籍城鎮化率86.40 %。全年戶籍出生人口8930 人,死亡人口1891 人。出生率為11.65‰,死亡率為2.47‰,自然增長率為9.18‰。其中0-17歲人口15.81萬人,18-34歲人口19.21萬人,35-59歲人口28.32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13.29萬人。年末常住人口 84.58萬人(包括景區和高新區)。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2元,增長8.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6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5元,增長9.2%。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年新增就業30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850人,引領大學生就業4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區城鄉職業技能培訓4930人,其中:城鄉勞動者培訓2850人,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培訓1230人,創業培訓850人。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完成續繳保費人數3.12萬人,征收保費2950萬元;機關事業單位參保率100%,參保人數1349人,基金收入8178萬元;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社保政策,全年被征地農民1415人,社會保障基金5213萬元。
注:1、本公報數字主要是年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最終數據以統計年鑒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固定資產投資包括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投資。 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 5、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和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飲業。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