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東海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情況下,全縣上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深化改革創新、建設幸福東海”目標,把握“穩中求進”主基調,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穩定,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在合理區間,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鄉面貌進一步更新,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
一、綜 合
經濟總量保持增長。初步核算,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9.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5%。第一產業增加值57.13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163.13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139.06億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6:45.5:38.2調整為15.9:45.4:38.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7580元,比上年增長11.0%。年內新注冊登記的私營企業1013家,新增注冊資本36.58億元,年末實有私營企業7467家,注冊資本為156.77億元。新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6002個,新增注冊資本11.09億元,年末實有個體工商戶26145個,注冊資本為34.27億元。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8.48千公頃,糧食總產量111.91萬噸,其中夏糧44.81萬噸,秋糧67.10萬噸,糧食產量連續六年超過100萬噸。油料播種面積10.33千公頃,油料總產量4.80萬噸。新增高效農業面積6.85千公頃,其中設施農業3.34千公頃。蔬菜(含瓜果)種植面積34.27千公頃,新建設避雨葡萄特色產業基地、設施甜瓜基地和設施辣椒基地等市級特色產業基地3個。第五屆花博會成功舉辦,有效促進全縣鮮切花產業發展。新獲批“三品”品牌43個,累計達368個,其中無公害產品358個,綠色食品10個;三品基地面積115.33千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比重94.5%。
林牧漁業生產平穩。全年完成造林5.6千公頃,其中成片造林2.6千公頃,新建及完善綠色通道315公里。新增花卉苗木基地0.67千公頃,林果基地1.2千公頃。全年生豬和三禽飼養量分別達111.48萬頭和1070.05萬羽,分別上年增長3.2%和4.3%。畜禽養殖規模比重穩步提高,并已成為整個養殖業的中堅力量,新增市級以上規模養殖場100家,生豬和家禽規模養殖比重達93.1%和92.5%,比上年提高4.0和0.8個百分點,大中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64.2 %。全年新增高效漁業養殖面積0.8千公頃,高效漁業養殖面積達到3.59千公頃,特種水產品養殖面積2.79千公頃,新增設施漁業0.33千公頃,水庫網箱養殖10.7萬只,水產品總產量6.42萬噸。
水利基礎建設繼續加強。全年疏浚整治29條縣鄉河道、154條(座)村莊河塘,整治渠道79.59公里,襯砌渠道69.77公里,改造灌排泵站8座,新建涵閘383座,新建防滲渠道12.16公里,新建橋涵閘等渠系建筑物414座。改造中低產田2.87千公頃。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6.7%,比上年提升3.8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總量繼續增加。年末,全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5家,總資產284.5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5%和33.2%。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1.90億元,增長15.3%。工業總產值785.05億元,增長22.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9.66億元,增長27.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9.6%;輕工業產值285.89億元,增長19.1%;重工業產值499.13億元,增長25.3%;民營企業產值669.78億元,增長26.2%;農村工業產值543.29億元,增長34.6%;外資企業產值114.23億元,增長10.5%。以硅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新型建材制造業和機械設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四大板塊”進一步鞏固。年末擁有規模以上硅產品加工企業17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81.07億元,增長23.6%,占規模工業比重為48.5%;食品制造企業5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8.03億元,增長6.5%,占規模工業比重11.2%;新型建材制造業企業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1.91億元,增長38.4%,占規模工業比重7.9%;機械設備制造業企業3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4.39億元,增長27.8%,占規模工業比重6.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68.67億元,增長22.5%,產銷率達98.0%,實現利稅總額83.02億元,增長20.7%,其中利潤總額52.36億元,增長16.3%,稅金總額30.66億元,增長29.1%。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49.53萬元/人。
2014年列統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
|||
產品名稱 |
計量單位 |
產量 |
比去年增長±% |
小麥粉 |
噸 |
556361 |
15.1 |
大米 |
噸 |
807215 |
33.6 |
飼料 |
噸 |
141775 |
55.0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噸 |
42386 |
18.7 |
鮮、冷藏肉 |
噸 |
48843 |
-27.5 |
發酵酒精(折96度,商品量) |
千升 |
109494 |
127.7 |
飲料酒 |
千升 |
360 |
19.6 |
無紡布(無紡織物) |
噸 |
12514 |
5.7 |
服裝 |
萬件 |
4947 |
-28.6 |
人造板 |
立方米 |
511889 |
33.3 |
紙制品 |
噸 |
28793 |
7.7 |
化學農藥原藥(折有效成分100%) |
噸 |
1400 |
-34.4 |
水泥 |
噸 |
8185427 |
54.8 |
水泥混凝土電桿 |
根 |
27454 |
-90.7 |
平板玻璃 |
重量箱 |
6573328 |
498.5 |
石墨及炭素制品 |
噸 |
64149 |
10.6 |
單一稀土金屬 |
千克 |
48439 |
21.9 |
鋁材 |
噸 |
6094 |
48.7 |
礦山專用設備 |
噸 |
2371 |
19.9 |
太陽能熱水器 |
平方米 |
35495 |
-2.9 |
電光源 |
萬只 |
60447 |
-6.5 |
印制電路板 |
平方米 |
576549 |
-15.8 |
建筑業運行總體平穩。年末,全縣擁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47家,全年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75.85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在省外施工產值9.50億元,下降26.2%;建筑工程產值75.43億元,增長3.6%;竣工產值68億元,增長32.8%。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從業人員3.1萬人,下降16.2%,其中工程技術人員0.42萬人,增長7.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28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97.40億元,增長23.6%;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33.54億元,增長25.3%;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86.93億元,增長23.7%。在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71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投資186.93億元,增長23.7%;第三產業投資43.90億元,增長35.2%。全年房地產投資29.72億元,增長4.5%。房屋施工面積302.3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3%,其中本年新開工57.19萬平方米,下降52.6%。房屋竣工面積6.87萬平方米,下降87.9%。商品房銷售面積65.73萬平方米,下降34.6%,商品房銷售額28.26億元,下降34.6%。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業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加強。年內完成236省道、245省道、267省道、323省道及310國道等主要干道東海段路面的養護大修。完成縣內農村公路建設項目38個,里程83.9公里,橋梁20座。石梁河庫區改造橋梁7座,道路20條,里程61.6公里。鄉村公路綜合好路率達到73%。全縣公路里程2965公里。年末汽車保有量76904輛,比上年增長18.0%,其中:個人客車保有量53226輛,個人貨車保有量11757輛。全年完成貨運量598萬噸,貨運周轉量46581萬噸公里;客運量1709萬人,客運周轉量51270萬人公里。
郵電通訊業平穩發展。郵電通訊業務收入6.42億元,比上年增長8.7%。年末城鄉電話用戶99.47萬戶,其中移動電話81.92萬戶,分別增長7.0%和4.3%。互聯網用戶16.70萬戶,增長6.7%。
旅游業健康發展。通過舉辦黃川草莓、石梁河葡萄采摘節,青松嶺景區森林溫泉槐花踏青節等系列活動拉動東海鄉村旅游健康發展。雙店鮮切花基地、中國淮豬資源文化館等4個景點新創二星級以上鄉村旅游點。御園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重要觀光景點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加大,西雙湖景區全年新建南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投入4629萬元。全縣全年接待游客4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2%和14.3%。
六、國內消費和對外經濟
國內消費保持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按規模分,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52.10億元,增長17.8%;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實現零售額83.94億元,增長9.9%。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1.82億元,增長34%;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14.15億元,增長10.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38億元,增長13.4%;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68億元,增長16.6%。各類集市貿易成交額91.81億元,增長13.3%。
對外經濟平穩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3648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出口總額28986萬美元,增長9.2%。合同利用外資項目36個,增長9.1%,其中:新辦利用外資項目31個,增資外資項目5個。實際利用外資額13009萬美元,下降7.3%。新增外派勞務人數1.02萬人,年末境外勞務人數3.9萬人,實現外經營業額4億美元。
七、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支保持增長。全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國稅部門征收稅收收入7.27億元,下降0.3%。地稅部門征收稅收收入30.7億元,增長15%。從主要稅種看,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為4.58、14.34、1.37和0.86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3%、20.0、-6.1和14.8%。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為84.2%。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1.74億元,增長14.4%。
金融信貸繼續增加。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44.74億元,比年初增加24.99億元,增長11.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4.93億元,比年初增加22.79億元,增長16.0%。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42.53億元,比年初增加24.80億元,增長11.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3.60億元,比年初增加22.54億元,增長16.0%。各項貸款余額181.51億元,比年初增加27.51億元,增長17.9%,其中短期貸款83.97億元,比年初增加1.31億元,增長1.6%;中長期貸款92.60億元,比年初增加23.01億元,增長33.1%。
八、科技、教育和文化
科技成果不斷增加。年末擁有獨立核算的科研機構33個。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7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51家。科研項目填補國內空白的1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7個,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的1個。有42個科技項目列入省及省以上科技發展計劃。提出專利申請1893個,獲批專利1328個,其中發明專利22個。新發展注冊商標432件,其中特色商標5件,著名商標認定10件,知名商標認定14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額占本級財政支出比重達3.2%。
教育現代化有序推進。教育基礎建設投入力度顯著加大。縣城區新建的縣實驗小學花園路校區、西雙湖中學新校區及縣幼西雙湖分園三所校區年內投入使用。全年校舍改造投入1.18億元,新建、加固校舍7.26萬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各類中小學校新安裝計算機1040臺,新建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投影教室105個。全年發放各類助學金1300萬元,資助貧困生2.15萬人。年末擁有各類學校243所,其中:高級中學8所,初級中學33所,小學校112所,幼兒園90所,職業中學1所,盲聾啞學校1所。年末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4648人,其中:高級中學教師1615人,初級中學教師2891人,小學教師5384人,幼兒教師2347人,職業中學教師205人,盲聾啞學校教師35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0.31萬人,其中:小學生10.21萬人,初中生3.03萬人,高中生1.89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4.60萬人。應屆高中畢業生7399人,考入高等學校6547人,其中:考取本科1948人,考取專科459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5%;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100%;初中學生毛入學率100%;高中學生毛入學率97.1%。
公共文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水晶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水晶博物館,全年免費接待游客25萬人。建成以縣圖書館為總館、鄉鎮文化中心圖書室為分館、村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的全縣圖書館服務體系。桃林民俗博物館、青湖書香大舞臺、洪莊車站文化示范村等鄉村文體設施陸續建成開放。年末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7.77萬平方米,體育場地507個,面積211萬平方米。全年送戲下鄉200場,送電影5487余,送圖書2萬冊。共舉辦各類運動會及體育比賽168場,參加運動賽事的運動員1.76人。國民體質達標率97.3%。
九、醫療衛生
醫療服務環境優化。公立醫院改革順利推進,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及21家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嚴格執行基本藥物采購計劃實行零差率銷售,全縣346個行政村417個衛生室,實際上報實施基藥制度的衛生室356個,占85.4%。新區人民醫院開工建設,新區中醫院全面投入使用,平明等6家鄉鎮衛生院進行改擴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人均籌資400元,五保戶、低保戶和重點優扶對象及困難家庭免費參保,為全縣參保群眾報銷2.88億元,實際補償比達62%,縣鄉住院政策補償比77.5%,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18類重大疾病報銷比例提高到80%。年末全縣各類衛生機構527個,其中:綜合醫院8個,鄉鎮衛生院21個,村級衛生室423個,其他醫療結構71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74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61人,注冊護士1442人。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834張,其中鄉鎮衛生院1074張。
衛生保健水平提高。全年傳染病發病率92/10萬,未出現重大傳染病疫情爆發流行。免疫預防接種14.31萬人,一類疫苗基礎全程和加強免疫各單苗接種率均達95%以上。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5/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2.13‰以下,婚檢率達到80.4%。產前篩查14413人,新生兒疾病篩查率及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99.9%,住院分娩補助人數2350人,葉酸補服人數3527人。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率達90%以上,建立紙質農村居民健康檔案90余萬份,電子健康檔案83余萬份。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4%。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100%。
十、城鄉建設
城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年內完成牛山北路的“白改黑”工程5.2萬平方米,新建晶城西路,改造便民巷道45條,修補30條城區道路設施。對城區所有排水管道和3座鐵路地下橋實施清淤,共清理窨井300余座。縣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0平方千米,新增道路面積19.7萬平方米,新增道路排水1.7萬延米。城區道路總長346.2千米,橋梁29座,路燈18534盞,排水管道424千米。新增城區公共自行車700輛,設置停靠網點30個,換乘樁810個。
“五城同創”效果明顯。規范管理市容市貌,取締廢品收購點20余處,規范燒烤攤點及大排檔30余戶,勸導清理占道經營800余處,拆除違建2900平方米,清運垃圾140余噸。查扣非法營運三輪車150輛,新建停車場5處,施劃停車泊位131個,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1.4萬余起,維修破損嚴重的公交站臺86個,翻新提檔公交站臺79個。新增10座公廁、2座垃圾中轉站、1000只垃圾桶。完成城中村700戶自來水安裝,建成區自來水普及率大于90%。
村鎮建設扎實推進。進一步整治村莊環境,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 5個,省級美麗鄉村2個,完成1200戶農村草危房改造。完成8個鄉鎮、16個村無害化戶廁改造4500戶。桃林鎮和白塔埠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中心鎮,白塔埠鎮被列入臨海小城鎮培育。基本完成駝峰鄉、白塔埠鎮等5個項目區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工程,解決14.8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十一、環保和政法
生態創建成效顯著。全縣19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運行正常,其中11座污水處理廠已實現達標運行。年內延伸污水收集管網67公里,總長度達269公里,年增污水處理能力748萬噸。新建聯村污水處理廠10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500噸/日,開工新建4座微動力地埋式村級污水處理站。全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150噸、氨氮240噸、二氧化硫701噸、氮氧化物768噸。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30個。3家涉氟企業停產整頓,取締非法酸洗石英砂企業162家,建成酸洗石英砂集中區10個。地表水水質全部達到功能區標準,環境空氣優良率88.3%,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基本穩定,年均值為56.8分貝、67.4分貝,符合功能區要求。秸稈綜合利用率98.5%,其中農機還田224.6萬畝,還田率97%。獲批“江蘇省省級生態縣”,啟動國家級生態縣創建。有13個鄉鎮獲批國家級生態鄉鎮。
政法工作順利開展。全年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立案數3404起,破案1378起,破案率為40.5%,破案率提升11.5個百分點;受理治安案件6390起,全部得到處理。檢察機關審批決定起訴案件823件1041人,批準逮捕314件370人,受理申訴案7件,立案復查案3件。法院全年受理各類案件9100件,審結8301件,其中刑事案件832件,審結795件;民事案件3726件,結案3400件;經濟糾紛案件4481件,結案4045件;行政案件61件,結案61件。司法機關共排查矛盾糾紛4989起,調解成功4916起,調解成功率達到99%,沒有發生一起民轉刑案件、惡性流血事件。律師共擔任法律顧問177家,代理刑事訴訟案件382件,民事訴訟1958件,非訴訟法律事務180件,咨詢和代寫法律文書6782件,參與處理信訪案件22件。全縣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共擔任法律顧問1712家,代理訴訟事務1850件,代理非訴訟事務1710件,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900萬元,提供法律咨詢1810場次。共辦理各類公證事項3745件。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90件,接待來人來訪1415次,網絡咨詢6次,接聽法律咨詢電話402次。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21.95萬人,其中女性58.47萬人,占總人口的47.9%。戶籍登記出生人口2.59萬人,死亡人口0.67萬人,出生率為21.4‰,死亡率為5.6‰,自然增長率為15.8‰,分別比上年降低3.8、0.2和3.6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95.87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12.09‰,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5.02‰,比上年提升0.2個千分點。城市化水平達到48.17%。
從業人口繼續增加。全年新增城鎮從業人員2.3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25人,其中困難人員再就業1247人。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9145人,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3287人,開展創業培訓2980人。新增獲得職業技能證書4693人,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9412人,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825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84%。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繼續推進脫貧攻堅工程,通過實施高效農業帶動落實5968戶,通過發展本地工商企業帶動落實1836戶,通過國外國內勞務輸出落實1307戶,通過幫助農戶自主創業落實581戶,通過政府購買公益崗位落實1918戶,幫助低收入農戶脫貧6260戶。省石梁河庫區(東海片)整體幫扶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共到位資金32704.5萬元。投放扶貧小額貸款1.52億元,受益農戶1.28萬戶。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1元,增長10.0%;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504元,增長7.6%;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5.0%;城鎮居民文教娛樂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8.1%。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1元,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370元,增長10.3%;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5.6%;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8.1%。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62萬人,企業離退休人數1.76萬人,發放養老金2.79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22萬人,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7.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4.5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3.42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適齡參保人數35.56萬人,保費征繳6385萬元,基金滾存結余3.4億元,60周歲以上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領取養老金人數14.48萬人。勞動監察立案158件,勞動仲裁結案287件,追發勞動者工資326萬元,涉及人數528人。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鑒定率98.9%,已建工會企業集體合同簽訂率94%,勞動合同備案人數3.75萬人,集體合同審查數589份。全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5933.3萬元,惠及城鎮低保對象506戶1100人,農村低保對象12884戶24914人。發放五保供養對象生活費874.3萬元。改進完善醫療救助辦法,提高醫療救助的惠及范圍和補助水平,完成城鄉醫療救助32665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391.3萬元。保障孤兒、殘疾人基本生活,及時發放孤兒生活費107.5萬元。
注: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東海統計年鑒》為準。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