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7年海州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六個高質量發展”、“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為引領,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民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一、綜合
國民經濟總體平穩。2017年,全區上下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并經市統計局審核反饋,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8.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82億元,增長1.3%;第二產業增加值98.07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232.32億元,增長8.6%。結構調整不斷深化。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5.6:28.1:66.3調整為5.1:28.2:66.7,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二、農林牧漁業
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36.75億元、農業增加值(現價)19.65億元,分別增長1.8%、2.5%。其中:種植業產值23.8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5.01%,增加值14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71.25%;林業產值0.9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67%,增加值0.48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2.44%;畜牧業產值5.4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4.72%,增加值1.81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9.21%;漁業產值3.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65%,增加值1.52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7.74%;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3.2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95%,增加值1.83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9.31%。可比價農業總產值36.44億元,農業增加值19.45億元,分別增長0.9%,1.5%。
糧食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繼續提高。全區糧食播種面積62.73萬畝,單產493.6公斤/畝,總產達30.96萬噸,播種面積增加0.3%;單產和總產分別比上年增長1.2%和1.5%。其中夏糧播種面積31.03萬畝,下降0.3%,單產397公斤/畝,總產12.32萬噸,單產和總產分別比上年增長1%和0.7%;秋糧播種面積31.69萬畝,播種面積同比增加0.3%;單產588公斤/畝,總產18.64萬噸,單產和總產分別比上年增長1.2%和1.5%。
造林面積繼續穩步增長。積極開展義務植樹、道路綠化美化工程,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全區人工造林綠化面積493公頃,增長29.39%。
生豬出欄量大幅下降。為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促進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區主動調整畜牧業養殖結構,減少環境污染較大的生豬和家禽養殖,生豬出欄量負增長。全年生豬出欄17.1萬頭,比上年同期減少2萬頭,下降27.41%,產值下降6074萬元。 家禽全年出欄量164萬只,比上年同期減少76萬只,產值下降1723萬元。
水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近幾年我區一直實施水產品名牌戰略,調整水產品結構,提高優質水產品養殖數量,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推進現代漁業開發和水產技術服務,漁業生產在調整中得以優化。全區淡水水產養殖總面積近3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42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51億元。建成浦南現代漁業基地、板浦特色漁業基地、崗埠水產養殖基地,發展了7個漁業專業村,引進了8家千畝連片規模養殖戶,成立水產專業合作社30余家。
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以扶貧攻堅工作為抓手促進農民增收,各級政府精準扶貧幫扶措施以就業幫扶為主導,以扶持發展種植業、養殖畜禽等產業扶持為輔助,以低保等政策兜底為補充,落實各項惠民措施,發展工業促進就業,開展勞務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農民增收信心高、干勁足,農民增收成效較好。2017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442.70元,增長9.4%。
三、工業
工業生產平穩運行。全區10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產值354.13億元,增長1.04%。完成工業增加值131.20億元,增長8.3%。產值突破億元的工業企業44家,實現產值331.81億元,占全區產值的93.7%。
全區10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200.92萬噸標煤,受263減煤影響,綜合能源消費量下降8.14%,其中正增長的企業55家,負增長的企業49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突破410億元,達到412.04億元,增長24.9%;工業投資156.65億元,增長15.2%;工業技改投資102.17億元,增長55.5%。
房地產業持續高速發展。房屋施工面積450.59萬平方米,增長16.7%。其中,住宅施工面積367.98萬平方米,增長14.9%。房屋竣工面積56.27萬平方米,增長142.8%。其中住宅竣工面積45.94萬平方米,增長104.1%。房屋新開工面積117.53萬平方米,增長15.9%。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98.56萬平方米,增長14%。
建筑業生產平穩發展。2017年有資質建筑業91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41.55億,下降8.44%;建筑業增加值52.25億,增長10.8%。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
市場消費穩定增長。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41億元,增長11.4%。分行業來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79.58億元,增長20.0%,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比重為63.8%。批發業零售額繼續擴大,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限上批發業零售額8.83億元,增長30.1%。住宿餐飲業市場放緩,其中限上住宿業實現零售額增長6.6%,餐飲業實現零售額增長16.6%?!?/p>
對外經濟呈現回落。全區實現進出口總值9.34億美元,下降4.4%。其中:出口總值7.92億美元,下降5.5%;進口總值1.42億元,增長2.1%。實際利用外資達到8500萬美元,實現合同外資15640萬美元。
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6家;新增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2家;新增市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順利通過驗收,海州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99件。新增國家高知識產權創造提質增量。1-11月,完成專利申請2127件、專利授權1278件,分別增長11.8%、32.6%。知識產權保護成效明顯。隴海步行街獲批省“正版正貨”示范街區,街區內13家企業獲批“正版正貨”承諾企業。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在校生鞏固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9.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8%。教育投入持續加大。2017年投入3.4億元,新建、加固校舍16萬平方米,建成新華小學等6所學校,改擴建板浦中心園等5所學校,啟動向陽小學等3所學校異地新建。合力鉑金等5所小區配套幼兒園收回教育部門管理,打造“六一、蓓蕾、海州幼教、新浦實驗”四大幼教集團。教育公平持續彰顯。規范招生制度,堅持免試免費、劃片就近入學,“零擇?!钡玫絿栏衤鋵崳懦f難,安置1800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全部進入公辦學校就讀。設立勵志獎學金和關愛留守兒童專項基金,在農村學校全面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對8166名困難學生發放助學金464萬元,為966名貧困大學生辦理助學貸款773萬元。教育統籌持續深化。采取市區融合、圈層融合、城鄉互動方式推進市區結對共建、校際雙向交流。6所學校與市直結成市區共建,23所農村學校與城區結成區內共建,教師流動突破20%。
文化體育事業有序發展。改造雙龍井文化園為集“游園、茶園、戲園”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觀園,建成開放海州文史館。完成30家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驗收工作。新建室外健身路徑25處。舉辦“偉大時代風采海州”喜迎十九大系列文化體育活動50余場次,舉辦海州區老年人體育節等群眾健身活動30余場,為百姓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盛宴。成立海州區全民閱讀促進會,制定2017全民閱讀行動計劃,組織國學講座、喜迎十九大等全民閱讀活動48場次,打造“香海閱讀”、“書香海州”讀書會、海圖“國學大講堂”等閱讀品牌;發展閱讀組織書蟲讀書會、香海閱讀俱樂部等5個;打造景泰書局、愛琴海書吧等11個全民閱讀新空間;新建區圖書館分館6家、館外流動服務點9家、圖書漂流驛站12個;融合發展農家書屋和文化大戶13家,補充更新40家農家書屋出版物,建設“一卡通”書屋20個;開展農家書屋管理員培訓10次。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基層首診制度,糖尿病、H型高血壓兩個病種基層首診工作全覆蓋工作已全面落實。切實提高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率,家庭醫生簽約率達30.01%,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60.13%。通過省級示范村衛生室4家(中正官廟、新壩墻匡、寧海清河、孔望山范莊)驗收工作?;竟残l生服務經費年人均標準提高到60元。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將眼科醫院新院區、養老護理院打造成為蘇北一流的醫養一體化項目。健康連云港建設有序推進。2017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22.3%,全區23家醫院創成市級健康促進醫院。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健康小屋(含自助監測點)覆蓋率達100%;市民健康學校鄉鎮(街道)、社區覆蓋率達100%,其中6家通過市級驗收;新建1個健康主題公園海州公園。轄區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9.5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8人。
七、城建、交通、環保、旅游
城鄉規劃建設進一步發展。全年完成瀝青路面維修8270平方米、水泥路面坑塘維修1950平方米,清掏大小井13364座次,疏通排水管道356.76公里,更換大小井1021座,維修人行道板9652平方米,新鋪及維修平立石5591米。完成迎賓大道西延配套管網建設,錦泰路、錦榮路雨污管道鋪設等污水管網工程共20公里。完成蒼梧巷等共30條背街小巷和大慶西路四棟樓等共15個老舊小區以及原市紡織廠宿舍區地塊等共3萬平方米的城鎮危舊房的改造。完成浦灘線等11個項目。提檔升級農村道路23條,共計67公里,農橋5座。投資1.17億元,新建改造綠地76.2公頃。
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深入開展生態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通過考核驗收,新壩鎮、錦屏鎮被命名為首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海慶中學被授予國際綠旗學校榮譽稱號。加強統籌規劃,全面落實“263”專項行動。先后實施燃煤鍋爐專項整治、破損山體執法檢查、黑臭水體整治,禁養區畜禽養殖專項整治、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等。關停城區化工企業9家;依法取締“十小”企業31家;拆除燃煤鍋爐92臺,耗煤同比下降近30%;完成龍尾河南段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西門澗溝、甲子河等4條澗溝支流整治;取締畜禽禁養區規模養殖戶136家;實施劉志洲山廢棄宕口整治工程;完成沭新渠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村莊生活污染治理。開展污染防治,著力提升環境質量。完成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海州轄區8個考核斷面均處于達標狀態,建設涉農鎮街及工業園區污水管網約20公里。
旅游業形勢良好。全區接待游客964.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35.8億元,增長11.3%和13.6%。全力發展民宿旅游經濟,精選板浦天景生態園、錦屏秀麗景園、錦屏云巖閣、浦南江浦村、月牙島、孔望山悅心生態園、古城驛站等7個有一定產業和文化基礎的地點,重點進行民宿發展培育。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提升發展質態。順利通過省旅游局對桃花澗、孔望山及民主路的A級景區復核工作,通過浦南現代農業產業園及江浦現代農業園的星級鄉村旅游區復核,林海灣申報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強化旅游宣傳促銷,樹立品牌形象。成功舉辦梅花節、桃花節、“文明在我心”旅游嘉年華、“公益騎行、文明旅游”、首屆孔子文化節等20余個子活動。
八、財政
財政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全區全年累計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41億元,同比增收3.06億元,增長10.8% ,稅收占比93.3%。扎實推進惠民政策落實,保障民生投入。公共服務、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民生八項支出”完成28.7億元,與去年同口徑相比增長23.8%,占總支出86.2%。
九、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7.99萬人(包括景區和高新區),比上年增長1.76 %。其中女性38.61 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9.51 %,城鎮戶籍人口66.22 萬人,戶籍城鎮化率86.40 %。全年戶籍出生人口8930 人,死亡人口1891 人。出生率為11.65‰,死亡率為2.47‰,自然增長率為9.18‰。其中0-17歲人口15.81萬人,18-34歲人口19.21萬人,35-59歲人口28.32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13.29萬人。年末常住人口 84.58萬人(包括景區和高新區)。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47元,增長9.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29.2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2.7元,增長9.4%?!?/p>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46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7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200人,扶持農村勞動力創業550人,引領大學生創業230人,創業帶動就業7000人;實現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2050人次,城鄉新成長勞動力技能培訓1090人次,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2150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8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90人,職業技能鑒定取證1300人。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提標擴面征繳工作,續繳保費人數3.1萬人,征收保費4000萬元,人均繳費1290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100%,已建工會企業集體合同簽訂率達100%。
注:1、本公報數字主要是年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最終數據以統計年鑒為準?!?/p>
2、公報中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固定資產投資包括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投資。
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p>
5、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和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飲業?!?/p>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