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實踐和探索

            • 時間:2025-08-11 16:06:36
            • 來源:中國文物報
            • 閱讀次數:
            • 字體:[ ]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新時代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賡續中華文脈、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要求。對于山海相擁、文脈悠長的連云港市而言,“四普”工作是全面摸清家底、科學規劃保護、激活文化遺產時代價值的重要契機。根據國家、江蘇省政府關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要求,在江蘇省普查辦的指導下,連云港市始終堅持高位統籌、高質推進、高效落實,有力有序開展文物普查工作。

            高位部署,織密普查網絡

            自“四普”工作正式啟動后,連云港市迅速成立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政府副市長共同掛帥的“雙組長”制普查領導小組,在市文廣旅局設立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率先實現市、縣普查機構全覆蓋,形成“黨委宣傳部門領導、文物部門統攬、縣區分片包干、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并將文物普查工作納入市政府工作報告予以推進落實。市普查辦共組織召開實地調查業務培訓會、普查數據審核推進會、實地調查工作推進會、片區座談會等10余次,現場查勘文物點30多處,抽查登記表50多份,對普查隊員在信息采集以及普查表填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手把手”指導,并現場答疑解惑,提出改進方案,確保調查規范、標準統一。在經費保障上,市普查辦督促各縣區普查辦加強與財政部門的對接溝通,將文物普查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并采購無人機、專業相機、辦公電腦等普查設備,為田野調查插上科技“翅膀”,夯實了普查工作基礎。

            以市率縣,創新組隊模式

            面對縣(區)等基層普查力量相對薄弱,而大量古墓葬、摩崖石刻等文物遺存散布在山野之中,調查難度相對較大的現實狀況,連云港市探索出一條“以市率縣、協同作戰”的新路徑。

            四級聯動,握指成拳。市普查辦組織構建了市、縣(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貫通的普查網絡。市級層面,依托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的精干力量,組建兩支普查隊,承擔142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高難度”普查,及全市摩崖石刻、封土石室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專項調查。縣級層面,指導9個縣(區)充分整合本地文博機構、鄉鎮文化站骨干以及經驗豐富的文保志愿者,組建了9支縣(區)普查隊。同時,積極引入“外腦”,聯合江蘇海洋大學、連云港開放大學等院校,組建專家智庫,為普查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市縣協同,攻堅克難。創新的隊伍模式在復雜區域的普查實戰中展現出強大效能。以灌云縣大伊山為例,在近5平方公里的山嶺間,文物點星羅棋布,有的位于荊棘密布的山坡,有的甚至位于近乎垂直的崖壁,調查難度非常之大。在該區域普查時,市普查隊與灌云縣普查隊聯合行動,協同作戰。市級隊伍具備專業技術優勢,縣級隊伍則熟悉地形、了解情況,雙方分工協作,拉網排查,集中力量攻堅,僅用7天時間,就高效完成該區域40處“三普”點及5處新發現文物的調查工作。這種“專業+地緣”的優勢互補,有效突破縣區力量不足的瓶頸,實現全市普查資源的最優配置,顯著提高實地調查的工作效率。

            精準施策,優化普查路徑

            連云港山嶺縱橫、海岸蜿蜒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文化遺存,也帶來了特殊的普查難題。市普查辦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精準務實的“組合拳”。

            梳理線索,明確靶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普查辦提前著手,全面歸集全市文物保護單位核定公布文件、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登記公布文件、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等,并充分發揮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重點對接住建、水利、民政、資源等部門,系統梳理2012年以來新發現文物、專項調查文物資源和行業名錄等,累計收集文物線索720余條,為開展對新發現文物的調查提供“導航”。

            科學編排,順應天時。針對山林地區季節影響顯著的特點,普查隊展現出高度的靈活性。春夏時節,深山中草木茂盛,蛇蟲活躍,不僅安全風險大,而且文物多被植被遮擋,尋找較為困難,各普查隊便將工作重心轉向城區及交通相對便利區域的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類文物的調查上。待到秋末初冬,植被凋零、視野開闊之際,各普查隊便集中力量,向深藏于高山密林中的石刻、封土石室墓群、抗日防御遺跡等“硬骨頭”發起總攻,精心規劃調查路線,力求事半功倍。

            專項調查,凸顯特色。聚焦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物類型,連云港精心組織了多場專項調查“攻堅戰”,貫穿實地調查階段始終。摩崖石刻、封土石室墓群、煙墩、抗日防御工事,這些散落于山海之間的文物瑰寶,成為普查的重中之重。

            其中,廣泛分布在市境云臺山、錦屏山、伊蘆山脈的封土石室墓群,是連云港市單體文物數量最多、調查環境最惡劣的普查對象,堪稱“難中之難”。在調查大南頂封土石室墓群時,普查隊員們在藤蔓纏繞、無路可循、手機信號全無的山林中一度失散40分鐘,直到攀至山頂處才得以會合,隨后隊員們又立即匯總沿途發現的墓穴位置信息,爭分奪秒,最終在天黑前完成了整個山頭13處墓穴的調查工作。正是憑著這股韌勁,專項調查捷報頻傳,目前已累計調查石刻236處,封土石室墓群63處(431座),明清煙墩13處,抗日防御遺跡11處。

            考古勘探,夯實數據。為進一步提高普查數據質量,連云港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將考古調查勘探手段成規模運用在“四普”工作中。市普查辦組織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全市相關古遺址、古墓葬進行了輔助考古調查勘探,利用三個月時間,基本探明了26處遺址(墓葬)的分布范圍、地層堆積情況,為普查數據的精準把握奠定了基礎。例如市保單位小村遺址,該遺址曾于1977年試掘,但從未公布過完整、詳細的資料,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古遺址。然而,受歷年生產建設活動影響,遺址所在區域地貌變化顯著,導致對其具體位置、實際分布范圍、文化面貌等信息存在諸多疑問。為徹底厘清這些問題,工作人員對遺址可能分布的范圍進行勘探,并邀請當年參與過相關工作的老專家親臨現場指導,最終明確了小村遺址的四至范圍及現存情況,并修正了對其文化內涵的認識,確認該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唐宋時期遺址,為后續保護和研究提供了關鍵依據。

            民間力量,添磚加瓦。普查工作,從來都不是文物部門的“獨角戲”。一直以來,連云港市的文物保護志愿者都是文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自2011年連云港市文物保護學會成立以來,來自各行各業的文保志愿者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累計行程上萬公里,在文物保護、安全巡查、考古調查、歷史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此次“四普”,他們再次展現出高度的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積極投身其中。

            年屆六十的文保學會副會長劉洪雨加入市普查隊,與年輕隊員們一道翻山越嶺,全程參與了超過350處文物點的實地調查工作,并扛起了全市普查數據審核的重擔。在海州區劉志洲山及周邊區域的文物點調查中,數位文保志愿者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區域人跡罕至,荊棘遍野,但分布著城墻、巖畫、摩崖石刻等文物點,數量多達37處。這些石刻面積小,刻鑿痕跡淺,最小的僅有不到0.1平方米,歷經風雨剝蝕和泥土草木掩埋,蹤跡難尋,僅憑文字描述定位如同大海撈針。面對這一難題,普查隊發動了20余名經驗豐富的文保志愿者,在約2.5平方公里的復雜山地中,前后深入山區腹地搜尋十余次,才將所有文物信息調查完畢。志愿者的熱忱與堅韌,為攻克普查難關注入了強大的民間動能。

            及時溝通,提質增效。隨著野外調查漸入尾聲,海量數據的整理、填報與審核成為普查工作新的主戰場。面對縣區力量相對薄弱、填報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市普查辦創新思路,專門建立“市四普報送交流群”,讓審核專家與普查隊員實現“零距離”溝通。隊員們遇到疑問可隨時咨詢,專家們也能及時對填報問題給予精準指導,點對點解決困惑,有效避免了理解偏差和反復退改。同時,推行“預審核”模式,即在縣級審核階段,市級審核專家就提前介入,對資料進行初步把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核查修改,將數據質量控制的關口前移,大幅提升了最終上報數據的整體質量和效率。

            據初步統計,全面啟動實地調查工作以來,連云港市普查隊走遍全市80多個鄉鎮(街道),探尋百余座山峰,總行程2萬多公里,完成了一場屬于港城文保人的“長征”。目前,全市已新發現文物點308處,涵蓋六大類型,數量及比例均位于全省前列。

            重視宣傳,加強全民參與

            文物普查的脈搏,始終與民眾的心跳同頻共振,連云港市“四普”工作的順利推進,深深植根于廣大市民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

            為了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讓普查氛圍浸潤城市每個角落,連云港市發送文物普查公益短信88萬條;在市級主流媒體開設“文物普查進行時”宣傳專欄,實時發布普查最新情況。策劃開展“用腳步丈量,尋脈港城歷史”文物普查志愿研學活動、“溯源港城”公眾考古研學活動,推出“連云港市‘十四五’考古新發現圖片展”“連云港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圖片展”等展覽,讓群眾沉浸式感受文物普查的價值與意義。組織媒體跟隨市普查隊深入普查現場,推出了《市普查隊員的一天》《大伊山探寶》《石海尋“刻”記》等有溫度、有故事的系列報道和短視頻。策劃推出《百年滄海間,留下一“城”往事》等系列報道,從古城、建筑、石刻、鹽業等不同視角,宣傳文物普查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這一系列宣傳活動,有效拉近了文物普查與公眾的距離,極大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熱情,為普查工作注入力量,成功營造了“文物保護人人有責,文物普查人人支持”的濃厚社會氛圍。

            以普促保,夯實管理基礎

            在全力推進“四普”實地調查工作的同時,連云港市始終堅持“一手抓普查,一手抓保護利用”,努力實現普查與保護工作“兩不誤、雙促進”。

            對已完成“三普”復查,且尚未履行認定程序的不可移動文物,市普查辦指導縣(區)文物行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開展補充認定,目前全市累計已公布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455處。劃定公布12處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兩線”范圍,制作安裝標志碑,印發“兩線”范圍圖。配合江蘇省文物局進行“江蘇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資源和抗戰文物專項調查工作”與“全省第一至七批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修訂完善工作”,并上報文物清單。

            加大文物保護利用力度,實施大伊山石棺墓保護展示、上海大旅社修繕、塔山古道保護和展示等一批文物保護項目;編制孔望山摩崖造像等保護修繕方案;完成142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檢測評估;啟動實施“山海連云”文物主題游徑。

            推進普查與普法有效銜接,編印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宣傳資料2000余份,在全省設區市率先啟動第一至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修訂完善工作,為后續保護管理夯實基礎。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高質量完成好“四普”工作,既是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時代命題,也是時代賦予文物人必須負起的責任擔當。連云港將堅決扛起守護港城歷史文脈的使命,立足山海相擁、底蘊深厚的城市特質,攻堅克難、創新舉措、提升質效、久久為功,確保圓滿完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痴汉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91中文字幕yellow字幕网| 手机在线观看?v无码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 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人妻|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猛 |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人妻|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超碰97国产欧美中文| 亚洲精品欧美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中文字幕性|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