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海間,留下一“城”往事(一)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背景下,這些沉默的磚石正被賦予新的時代注解。
抗日山的烽火銘刻、果城里的海派風華、隴海公寓的紅色基因……每一處都鐫刻著民國記憶的遺存,不僅是城市演進的“活檔案”,更是普查工作中“應保盡保”的鮮活樣本。本期《文物普查進行時》帶我們走進百年滄海間留下的建筑遺存,感受一座城留下的萬千往事。
抗日山烈士陵園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贛榆區班莊鎮王洪爽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于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
1949年以后,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又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
陵園現占地600畝,分為墓區和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
抗日山烈士陵園是我國建園最早、規模最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它是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里,由濱海區軍民一邊打仗一邊修建的,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1982年3月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8月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果城里民國建筑群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連云區連云街道辦事處勝利社區果城里巷1-23號。上世紀30年代初由上海中興公司興建,為中西合璧建筑,頗具上海石庫門建筑風格,共由4座院落組成,每個院落外側又各附建一狹長的小院落,石木結構,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
果城里民國建筑群原為二十世紀30年代初連云港建港初期的政府要員及高級職員寓所,現該處房屋大多空置,僅有少數普通居民居住。該建筑群為連云港建港初期最早建筑之一,屬連云港民國建筑經典之作,是研究連云港港史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連云港火車站舊址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連云區連云街道中山路。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5年。西洋式平頂建筑,辦公樓四層,鐘樓設于東端,遠視如船形。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實用面積3000多平方米。
該樓原為連云港港口和車站的共用辦公樓,由原國民政府隴海鐵路管理局承包給南京復興公司下設的方紀公司負責施工建造。1937年9月20日該樓遭受侵華日軍炮擊,中彈兩處,1970年和1983年兩次裝修。
該樓一直是連云港標志性建筑,為連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對研究連云港港史、連云港市經濟開發史和中國海港史有參考價值。
◆2001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大旅社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連云區連云街道辦事處勝利社區勝利路49號,由上海馬姓商人于1933年建造。因隴海鐵路通車建港初始,連云港將與上海一樣成為新興商埠而命名。
建筑設計手法明顯地受到當年上海建筑思潮的影響,風格為中西合璧式,依山勢而建,石木混合結構,現存四合院由前后兩進二層樓房圍合而成,木質走廊和十余處大小不一的樓梯連通各個樓層。1945 年,連云市市政府曾設于此。1949 年初,華東軍管會曾在此設華東青年干校。20世紀60-90 年代為連云港市政府第三招待所。
該建筑對研究民國時期的城市發展,以及中國近現代建筑藝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隴海公寓
年代:民國
簡介:原址位于海州區民主中路東首,由河南人雷鶴亭于1925年建造。雷鶴亭時為海州鎮守使白寶山屬下一個營長,在新浦解甲從商。因當年隴海鐵路修筑到新浦,故將所建公寓命名為“隴海公寓”。該建筑為四合院式二層小樓,上下共23間客房。內院設有樓梯、廊柱、天窗等,或彩繪,或雕刻,顯得莊重典雅。
抗日戰爭初期,中共新編57軍112師(原屬東北軍)地下工委在此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發展愛國官兵入黨。1987年,經中共連云港市委決定辟為革命紀念館,同時被新浦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區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對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1993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隴海公寓因為舊城改造被拆除。
◆2011年,現代化的連云港市革命紀念館新館在朝陽東路、市政府斜對面落成,隴海公寓也在館區內異地復建完成。
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東海縣石梁河鎮磨山頂端,是1945年原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海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通高5.4米,寬65厘米,由基座、塔身、塔頂及后建的石質圍欄等幾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
紀念塔正面陰刻魏碑體“抗日烈士紀念塔”,背面鐫刻著由時任海陵縣縣長鐵秋撰寫的 《抗日烈士紀念塔序》,全篇近400字,落款日期為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四月。東面刻寫著177位抗日烈士的英名,西面刻是補刻的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36位烈士的英名。
作為重要的黨史資料,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物材料,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尊崇。
◆1993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子午亭(含虎口嶺石刻群)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連云區宿城街道留云嶺村虎口嶺東側,為法起寺住持振亞于1926年所建。他在法起寺期間擴建寺院,廣置膳田,與地方官紳多有結交,為地方實力人物。該亭結構嚴謹,風格古樸自然。對研究民國時期宿城一帶佛教活動有一定參考價值。
子午亭虎口嶺石刻群由清代“留云嶺”以及民國“威振海隅”“海邦砥柱”三塊碑刻組成。“留云嶺”碑位于子午亭西側15米左右,形制為方額抹角,刻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該碑為兩江總督陶澍為將“虎口嶺”改稱“留云嶺”所題,并賦一首五言律詩。另二碑立于子午亭南側約10米處,形制為方額,刻于1923年。二碑正文皆隸書,款楷書。其中“威振海隅”為海州鎮守使白寶山德政碑;“海邦砥柱”為其下屬炮兵營營長齊清如德政碑。
虎口嶺石刻群不僅包含豐富的人文背景,且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1993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謝家洋房
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年代:民國
簡介:位于海州區雙龍社區中大街中段,又稱荷蘭建港辦事處。系1934年海州地方士紳謝希愚建造的私人“洋房”。謝儒賢,字希愚,民國初期海州富紳,曾任農林部顧問。該建筑由荷蘭人設計,青島人施工,與連云港火車站辦公大樓、鐘樓,為同期建筑。連云港建港初期,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在此辦公。
“洋房”坐北朝南,高7.5米,14間,建筑面積256平方米。南向6廳3間,前后設有雕花走廊,屋頂前后坡面中間開荷蘭式天窗。以門廳為軸線,東西硬山式建筑,房間左右對稱。南北山頭墻上有西式圖案。洋房內設有壁爐、煙道設施。門廳前栽桂花兩棵,一曰“銀桂”,一曰“四季桂”。該建筑對研究連云港市港口開發和近現代建筑有一定參考價值。
◆1993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當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鏡頭對準這些斑駁的墻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座城的精神原鄉。從抗日山的烈士忠魂到上海大旅社的商埠風云,文物普查正以集體之力挖掘時代斷層,讓每一處遺存成為可觸摸的“城市記憶”。
保護,是為了更久遠的傳承;記錄,是為了更深刻的銘記。這或許正是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最終追求。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