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小碑刻揭開“百態人間”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征程中,連云港市文物普查隊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小小碑刻揭開“百態人間”。
新修海贛道路橋梁記碑鐫刻著一群百姓“共克時艱”的堅韌,許鼎霖紀念碑彰顯著一位實業家“救國圖存”的抱負,孝思不匱碑訴說著一位革命者“廬墓盡孝”的赤膽,那些清末民初隱沒在田間地頭的碑刻,既是普查隊員跋山涉水的見證,更連綴成一部風雨如磐年代的“民間史料”。
本期《文物普查進行時》聚焦我市新發現的近現代碑刻。
新修海贛道路橋梁記碑
簡介 位于贛榆區三店村文化公園內。石碑刻于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它記錄了一段關于贛榆地區遭受自然災害后,社會各界齊心協力修復道路橋梁的感人歷史。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贛榆地區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海州至贛榆道路崩壞,橋梁倒塌,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面對災難,贛榆人民在“郡尊林公”(海州知州林達泉)與“邑侯特公”(贛榆縣令特秀)的帶領下,積極籌備修葺工作。同時,江浙一帶的善士如胡雪巖、周味六、顧容齋等人也聞訊捐資賑災,展現了人間大愛。經過眾人的共同努力,道路橋梁得以修復。
光緒三年四月,為紀念這一壯舉,青口舉人汪元愷撰寫了這篇碑文,并立碑以記之。碑文詳細記載了修復道路橋梁的整個過程,從災難的降臨到修葺的準備,再到社會各界的慷慨捐資,以及最終的竣工慶典,無一不體現出當地人民的團結與堅韌。
《新修海贛道路橋梁記碑》見證了贛榆地區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團結與抗爭,也記錄了社會各界在災難面前的大愛無疆。這塊石碑不僅是贛榆地區歷史的重要載體,更是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共克時艱精神的生動體現。
許鼎霖紀念碑
簡介 位于贛榆區青口鎮二溝村村西入口處,花崗巖材質,高2.3米,寬0.75米,厚0.25米,這是民國八年(1919年)為紀念清末民初著名人物許鼎霖而設立的碑刻。
許鼎霖(1857-1915),字九香,出生于贛榆縣城南鄉二溝村(現屬青口鎮)。他是清末舉人,曾任民國資政院議長、駐秘魯領事等職,是清末“實業救國”的主要代表之一。許鼎霖在任職期間,為蘇北地區創辦了不少實業,如與張謇及嚴信厚在宿遷合辦的“耀徐玻璃公司”,以及在海州和贛榆興辦的“海豐面粉公司”“贛豐油餅廠”“海贛墾牧公司”等企業。他對江西、上海、北京等地企業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為此曾得到清政府的褒獎,授“正一品”封典。此外,許鼎霖在擔任導淮賑災官員期間,還積極募款賑濟,疏通朱稽河,為贛榆地區的水利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許鼎霖紀念碑是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為后人了解許鼎霖的生平事跡和貢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紀念碑的設立不僅是對許鼎霖個人貢獻的肯定,更是對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弘揚。它激勵著后人不斷學習和借鑒許鼎霖的實干精神和愛國情懷,為家鄉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9年公布為贛榆區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圣堂碑
簡介 位于贛榆區班莊鎮的演馬場村東首小路旁,撰刻于民國十年(1921年),其形制為方額抹角,刻石面南。碑文詳實地記錄了當時三圣堂的歷史背景、修建經過以及當地民眾對三圣堂的信仰與崇拜。
碑文開篇即點明了三圣堂供奉的神祇:“演馬疃之三圣堂佛祖,文昌火神也。”由此可知,三圣堂內供奉的分別是佛祖、文昌帝君和火神。這三位神祇分別代表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體現當地民眾對于多元宗教文化的包容與尊重。碑文還描述了三圣堂的神像和廟宇的簡陋:“像則土偶,廟則茅茨”,盡管如此,當地民眾仍對三圣堂充滿敬畏與信仰。
孝思不匱碑
簡介 位于贛榆區海頭鎮垤上村公墓入口處,高2.7米,寬0.77米,厚0.37米。該碑為國民政府為“江蘇省贛榆縣崔殿中”題頒。石碑正中“孝思不匱”四個大字,上有篆字方印“中華民國政府”字樣。“孝思不匱”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1886年,崔殿中生于垤上村一中等富裕的人家,而立之年本應該守在家中伺候父母撫養子女,但為了民族大義,他毅然決然辭別年邁的父母和子女,孤身一人到南方參加革命尋求真理,后來追隨孫中山參加北伐。1931年,崔殿中跟隨國民革命軍進駐海州,獲悉父母已亡,自責沒有盡孝。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在父母的墓旁搭建草棚,獨居其中,三年沒有離開墓地一步。
1934年,贛榆縣參議院把崔殿中廬墓盡孝的事跡呈報國民政府,政府當即對崔殿中的盡孝行為給予充分肯定,并決定頒發褒獎證書,還將寫好的碑文寄給贛榆縣政府,要求立碑于墓前。縣政府得知后,便在夾谷山后石場刻制石碑。是年初冬,縣政府舉行隆重的立碑儀式,參加儀式的有縣、區、鄉各級官員,鄰村的群眾數百人,共祭奠兩天,祭奠完畢后,崔殿中又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2022年公布為贛榆區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朱萃聲墓附屬碑刻
簡介位于東海縣董馬村西南。現存墳塋和墓碑,占地面積17平方米。目前有石碑三通。最右側碑主要記錄朱萃聲的生平事跡,中間石碑刻有“大德必壽”四字,由時任中華民國贛榆縣縣長成桄所題。最左側石碑由朱萃聲后人所立。
朱萃聲(1845~1933),原名云霆,字子風,號雨邨,清海州贛榆縣董馬莊(今屬東海縣駝峰鄉)人。年二十五中生員,以教書為業。因第四子朱犀員被封為三品欽點總營守備,五十歲時被朝廷貤封為五品昭武都尉。朱萃聲為鄉土作家,著有《所好所所編》《四書八百聯》等作品。
目前朱萃聲墓主要由其后人進行維護。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物,其墓葬是研究他個人生平事跡、社會地位、家族背景等的重要實物資料。
這些石碑是普查隊員以匠心叩問大地的答卷,也是港城歷史文化和民間敘事的發展坐標。從團結抗災到實業救國,從廟內祈福到廬墓盡孝,它們以不朽之刻字,展現著連云港“民間敘事史”的多樣與厚重。
四普的步履未歇,而每一處石碑的再發現皆是對港城文脈的莊嚴禮贊。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