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山8次,終于找到了!
“找到了!找到了!”伴隨雨后烏云里閃出的一絲光亮,劉志洲山西南一處坡地上發出一陣歡呼。原來,一處名為“此石有金人者出目”的石刻終于被找到。為尋找這處石刻,市文物普查隊和文保志愿者先后8次前往劉志洲山,進行“搜山行動”,付出巨大艱辛。它的發現也為我市的“四普”外業工作畫上圓滿句號。
“大家多加小心,這里山路濕滑。”入秋之際,趕上淅瀝小雨,市文物普查隊隊長駱琳,與劉洪雨、李彬、倫雪飛、張彥江等隊員和文保志愿者第8次來到劉志洲山,為的就是尋找名為“此石有金人者出目”的石刻。
省級文保單位“劉志洲山抗金戰場遺址”和市級文保單位“劉志洲山石刻”等兩處文物點均位于劉志洲山。名為“此石有金人者出目”的石刻就屬于前者,而且是獨立的三普點。這些石刻的點位十分分散,所處崖石大多數位于地面,容易被塵土、植被覆蓋,尋找極為困難。
為圓滿完成調查任務,從去年12月起,市普查隊聯合文保志愿者一起出動,兩支普查工作隊先后去了7次劉志洲山,基本完成調查任務,唯有這處“此石有金人者出目”沒有找到,“這處石刻發現于2004年,但由于當年條件所限,留下的位置信息很模糊,坐標點偏差較大,找起來極其困難,我們一度絕望。”駱琳感慨道,“再找不到,在錄入文物信息時,只能標記為‘消失’,就太遺憾了!”
好在,這次出動,有號稱“云臺一把刀”的優秀文保志愿者張彥江的助力,他是市文保志愿者團隊最早的成員之一,有著十幾年的野外文保經驗。“我們是分開走的,在預定的區域分別進行地毯式搜索,張彥江沖鋒在前,披荊斬棘,終于被他第一個發現!”劉洪雨回憶道,“他高興地喊我們過去,但因為被樹叢擋住了,只聽見聲音,看不見人。”
大家聚攏過來,望著眼前石壁上清晰的刻字,興奮異常。該石刻高82厘米,寬13厘米,字寬13厘米,高7.5厘米,面向東南,“此石有金人者出目”幾個字以楷體書寫,豎排一行。
“這一石刻應為宋金戰爭期間留下的實物遺跡,反映了當時該地區在宋金對峙或交戰過程中的軍事活動或文化痕跡。”劉洪雨介紹,“其內容可能是指金人出現或金軍動向的記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歷史指向性,為研究海州地區宋金之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此后,照相、RTK測繪、無人機俯拍、信息錄入……一系列“專業動作”之后,這處“消失”已久的文物終于再次有了“身份證”。
普查隊員們進出劉志洲山8次的行為,是我市文物普查隊的“常態”,折射的是他們不屈不撓的斗志和嚴謹細致的專業精神。實際上,這支上至60后,下至95后的文物普查隊,早已踏遍了全市3區3縣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以及百余座山峰。他們本著“今天多復查一些文物,多走訪一些地方”的想法,積極實施拉網式普查,努力實現“應普盡普、應保盡保”。
結束工作登車之前,隊員們還把“泥鞋底”“荊棘腿”清理干凈。就這樣早出晚歸,日復一日,哪怕犧牲個人休息時間,也要圓滿完成普查任務。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079處不可移動文物的調查,新發現文物點314處,復查765處,進一步摸清我市文物“家底”,為精細化、科學化制定文物保護利用相關辦法,促進我市文物的全面保護傳承提供了強大助力。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