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宜興、灌南南北共建唱響民生為本協奏曲
“一刻鐘養老圈”、農家門口快遞車、“寶媽微創”課堂……在南北共建的大棋局下,既有產業、創新、發展等宏大敘事,也有文化、生態、醫療、教育、社保等關乎個體幸福的“微心愿”得以實現。數據顯示,過去3年,宜興每年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在灌南精準實施43個“小而美”的民生項目,讓灌南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來自宜興人的熱情,唱響了新時代協同發展的奏鳴曲。
“心聯通”打造“優質生活圈”
由宜興南北結對幫扶投入200萬元建設的760平方米觀瀾名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自2023年3月運營以來,已累計服務9.76萬人次,日均服務150余人次,成為灌南“一刻鐘養老圈”的生動縮影。為了補齊縣鎮村快遞“最后一公里”,宜興前方工作隊安排了70萬元物流幫扶資金,為這些偏遠村莊添置了6輛快遞車,每日穿梭在縣鎮村三級站點間。該項目的實施,大幅提升了農村物流效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過去三年,宜興前方工作隊累計投入360萬元,支持灌南4個基層衛生院升級改造,通過幫扶專項資金為灌南補齊醫療短板,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享受較好醫療服務的愿望。
南北共建的核心是協同發展,這就決定了發展每一步都指向民生,需要對群眾需求精準響應、資源高效轉化、結果可感可知。
“授人以漁”共育人才
新時代,南北共建要想實現高水平,關鍵是改變“授人以魚”的傳統模式,要通過聚焦創業扶持與藍領工人培養,構建“技能提升—產業造血—創業賦能”的可持續發展閉環,實現“授人以漁”。
宜興投入300萬元專項資金,與灌南技工學校共建工業機器人、CAD/CAM以及數字素養賦能中心等3個現代化實訓室。這些高標準的實訓平臺,成為兩地聯合開展師資培養、學生實踐和企業培訓的堅實基地,有效彌合了教學資源與產業前沿的鴻溝。
不僅要有好“教具”,還要幫助更多創業者打造“創業全周期”保障機制。為此,宜灌兩地依托南北協作機制,著力打造“寶媽微創”特色品牌,構建集技能提升、等級評價、創業孵化、就業推介、政策精準“滴灌”于一體的全周期服務平臺。截至目前,這個全免費的創業孵化項目,已成功舉辦61場次推介活動和招聘會,開設81班次、培訓6816人,對接企業126家、開發崗位5112個,助力3091名女性成功就業創業。
此外,為了精準搭建交流平臺,推動宜灌人才共育共享,宜灌人社部門打造宜灌就業服務雙平臺——宜灌一站式零工市場數智服務平臺、宜灌產業工人數智服務中心。目前,雙平臺已正式投入運營,預計年度服務城鄉勞動力超1.2萬人次,推動“寶媽微創”等就業創業項目從傳統服務向數智化精準賦能跨越。
“科創資源”帶動品質提升
在民生改善的道路上,宜灌共建的“科創飛地”正在為灌南創造“精準對接需求、資源高效轉化、成果普惠可及”的創新生態,通過技術下沉與制度創新深度融合,實現產業惠民實效化、生活品質躍升化。
在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宜灌“科創飛地”正成為兩地協同創新的新地標。該平臺聚焦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領域,構建了跨區域創新生態。2024年,兩地深化產學研協同,累計開展合作項目80個,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1.7億元。平臺充分發揮大學科技園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品牌影響力與成熟孵化經驗,孵化培育一批根植灌南的創新創業企業,引進高端人才落地,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民生細微處。
更為重要的是,南北共建還給灌南帶來了新的技術。無錫利用江南大學在生物專業上的優勢,借助宜興灌南“科創飛地”,為灌南提供了包括主食工業化、低GI原輔料、淀粉基材料、擠壓加工等技術開發與研究相關成果,助力灌南縣合成生物產業的發展。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