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建設幾何中心 繪就發展新卷
五載春秋,行走在城市大街小巷,幸福生活的底色愈發鮮亮。這樣的變化,正是市開發區“十四五”期間城市建設交出的民生答卷。
五年來,市開發區堅定踐行“港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錨定“蘇北最高、沿海一流,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目標,通過規劃引領、基礎建設與精細管理同步發力,成功實現了城市發展從“拉開骨架”到“提升品質”的跨越,一幅宜居宜業的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市開發區以“區域協同、生態先行、交通引領、景觀注活、產業驅動、公服賦能”六位一體策略為核心,科學擘畫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空間格局,推動城市發展既有“廣度”更有“精度”。
規劃引領,擘畫發展新藍圖
優化產業布局。聚焦“三新一高”產業,規劃形成“一主兩副、四園多區”的產業空間結構,促進資源高效配置與產業集群發展。營造生態空間。依托“山、河、海”自然本底,構建“一帶、雙廊、三軸”生態景觀體系,串聯城市綠園與開放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善服務網絡。健全“一個區級核心圈、兩大次級服務圈、兩大特色街道服務圈”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宜居宜業水平。
夯實基礎 提升城市承載功能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持續加碼基礎設施建設,從路網暢通到綠色賦能,從民生保障到環境提質,讓城市功能更完善、生活更便捷。圍繞補齊功能短板,市開發區建成一批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城市運行的“里子”愈發堅實。
路網提質升級。新改建朝陽大道、通園路等道路33條,總里程達32.1公里,構建起“五橫八縱”主干路網框架,城市交通實現從“連得上”到“通得快”的飛躍。拓展綠色空間。系統推進園林綠化,高標準建成昌圩湖公園、大浦公園及“口袋公園”等32個項目,新增及改造綠化面積超150萬平方米,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常態。強化民生保障。蒼梧小學、新海初中及高中開發區校區相繼投用,市一院開發區院區、朝陽及猴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投用,標志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的民生愿景化為現實。
精細治理 激活城市內在效能
聚焦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市開發區開展城市管理暨物業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動,通過機制創新、精準施策、服務下沉,推動城市治理從“管理”向“治理”轉變,讓治理效能轉化為群眾幸福感。
以查促改。堅持“日常巡查+專項整治”相結合,累計摸排并整改市政設施、物業服務等問題2384條,化解率達92.26%,城市環境持續改善。示范引領。對住宅小區實施ABC分類管理,形成“A類樹標桿、B類促提升、C類抓轉化”的梯次推進機制,帶動整體服務水平提升。需求導向。落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社區,一線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將群眾 “急難愁盼” 轉化為 “真招實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立足“十四五”發展成效,市開發區未來將緊扣時代使命,以城市更新為契機,持續發力集約高效的產業發展、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為“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建設注入更多活力,讓宜居宜業的城市答卷更有溫度、更具分量。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