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每16秒下線一塊“光能漢堡”
走進贛榆經濟開發區的東磁新能源現代化車間,機械臂如同靈巧的大廚在焊接、傳遞間精準操作,多條智能化生產線高速運轉。支撐這“16秒一塊”驚人速度的,正是這座連云港市目前最大的5G專網應用智能工廠的“智慧內核”。面對當前國際市場日益嚴格的碳排放要求,東磁新能源憑借技術與綠色優勢,其產品成功贏得歐洲(丹麥、荷蘭、德國)及日本等高要求市場的青睞,目前國內與國外市場銷售占比約為45%和55%。
連云港東磁新能源的澎湃動力源自一張看不見的5G高速信息網。這個依托于5G工業互聯網的高速信息網如同“神經系統”,將“智能工廠大腦”系統、AI智能安防系統與行業頂尖流水線緊密聯結,構建起智能生產倉儲一體化車間,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融合。
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光伏組件出庫,每一個細微的生產環節都被實時采集數據,匯入“工廠大腦”進行分析。5G技術讓海量設備數據實現毫秒級傳輸與處理,不僅推動設備高效互聯,更催生了全流程數字化的深度革命:硅片實現可精準追溯的“片級管理”;大數據AI驅動工藝參數自動調優,持續提升良品率;預測性維護如同“未卜先知”,將設備故障化解于萌芽,保障生產線穩定高效運行。
智能化改造的腳步從未停歇。今年6月中旬,該廠對一期生產線進行重要升級,在層疊等關鍵工序引入智能程序,徹底取代以往的人工鋪設環節。這一變革直觀帶來效率提升與返修率顯著下降,通過總部IT智能部門持續開發程序,生產流程實現深度自動化與精確質量追溯,生產精度和問題定位效率大幅提高。
“目前,工廠一期的6條生產線單塊組件生產節拍穩定在16秒左右;二期投入的4條生產線采用更新技術,將這一速度提升至約12秒/塊,兩條生產線協同發力。”連云港東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組件工藝科謝春杰表示,“升級后,現在基本不會出現因鋪設位置偏差導致的返工了,這為整體產能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核心生產環節,串焊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謝春杰進一步介紹,這臺“精密工匠”具備高度兼容性,能靈活處理多種主流規格的電池片,其秘訣在于機械臂與先進視覺系統的完美協作——焊接精度被牢牢控制在0.1毫米以內,虛焊率嚴格壓制在1%以下,大幅降低了產品返工率和維修率。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