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匠心筑夢·技耀港城”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板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
現將《連云港市“匠心筑夢·技耀港城”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連云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連云港市財政局
2025年4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聯系單位: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
連云港市“匠心筑夢·技耀港城”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行動方案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精神,落實國家和省“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要求,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強化技能人才培養,促進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決定實施“匠心筑夢·技耀港城”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行動,特制定本方案。
一、任務目標
從2025年起到2027年底,按照“愿培盡培”“應培盡培”的原則,組織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能力素質,持續壯大技能人才隊伍規模,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到2027年底,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萬人,新建各類培訓載體60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2%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聚焦就業崗位挖潛擴容,分類實施重點群體技能培訓
1. 開展農村轉移勞動力家門口就業賦能行動。圍繞縣域特色產業開展穿戴甲制作、手工鉤織、農產品初級加工、電商直播帶貨、服裝縫紉等實操性強、適合家門口就業創業的培訓項目,重點關注脫貧家庭、留守婦女。建立“培訓+評價+就業+跟蹤”全流程服務體系,推動培訓和就業協同聯動,力爭培訓后就業創業率45%以上,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戶”的目標,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2. 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培優行動。以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為重點,開展適合青年群體就業的電商直播、短視頻制作、無人機駕駛等技能項目培訓,以畢業前兩年高校學生為重點開展創業培訓,建立培訓就業直通車,提供各類創業扶持,幫助青年群體實現從技能提升到高質量就業創業的全鏈條發展。到2027年底,全市開展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2萬人次。
3. 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技能賦能行動。圍繞我市產業發展急需的化工操作、港口機械操作、健康照護、養老服務、餐飲服務、物業服務、家政服務、汽車維修養護等項目培訓。落實“1131”服務(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1次技能培訓),通過系統化的技能培訓,精細化的職業指導,精準化的崗位推薦,力爭培訓后再就業率45%以上,幫助失業人員實現高質量再就業。
4. 開展企業職工強技穩崗行動。鼓勵企業對技能崗位職工開展崗前培訓、轉崗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等,技能生態鏈鏈主企業可面向生態鏈內企業職工開展項目化培訓。支持企業根據實際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指導企業將職業技能等級作為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推動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和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傾斜,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到2027年底,全市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2.7萬人次。
(二)聚焦重點領域市場需求,創新開展急需緊缺技能培訓
1. 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14個數字專業技術職業納入政府補貼性培訓項目,開展數字標注、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安全、集成電路、云計算工程等項目培訓。鼓勵院校、培訓機構在各類培訓中增加數字技能內容,引導企業開展多形式的職工數字技能培訓。開展通用性強、市場認可度高的數字領域技能等級證書與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職稱比照認定工作。鼓勵星級上云企業建設數字化實訓中心,提供AI、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操培訓。到2027年底,全市開展數字技術技能培訓1萬人次。
2. 實施“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重點圍繞工業機器人編程與維護、五軸數控精密加工、智能焊接工藝、工業自動化控制等關鍵技術領域,開發“崗位技能包+工藝知識庫+管理能力模塊”的課程體系。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建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引入數字孿生、VR仿真等智能教學手段,培育既掌握先進設備操作技能,又具備工藝優化能力和生產管理素質的復合型技術工匠。力爭關鍵崗位人才供給滿足率達到80%以上,切實突破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瓶頸,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到2027年底,全市開展制造業技能培訓1.5萬人次。
3. 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大規模開展養老、托育、健康照護、醫療照護等全生命周期康養照護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加大老年人應用智能化設備操作等培訓,持續開展家政服務職業經理人培訓,創新實施“菁英”家政師培育計劃,選拔優秀家政從業人員赴專業機構進行封閉式培訓,并持續跟蹤培養,逐步培育成為全市家政服務行業標桿。到2027年底,全市開展康養服務技能培訓1.8萬人次。
(三)聚焦培育造就港城工匠,著力做好高端技能人才培養
1. 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培訓。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建立卓越技師制度,組織高級技師研修和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訓,造就一批拔尖技能人才。采用項目制、訂單式、套餐制等培訓方式,面向高技能人才實施差異化培養。推進求學圓夢行動,提升技能人才學歷和技能。適應新業態、新形態、新技術就業需要,建立技能人才繼續教育制度。到2027年底,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3萬人,引進培養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等高端技能人才1200人。
2. 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拓展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實施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暢通高技能人才向專業技術或管理崗位流動渠道。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推廣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支持企業推行“車間+考場”互動評價模式,在工作崗位、生產過程中考察職工技能水平。創新開展職業技能等級直接認定。指導企業對技藝高超、貢獻突出的職工按規定直接認定相應職業技能等級。到2027年底,全市開展企業高技能人才自主評價1500人次,新增自主評價機構5家。
3.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建好并依托技能人才服務產業園、工匠學院、企業培訓中心、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網絡學習平臺等載體,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載體梯度培育機制,引導企業自建、聯建各類實體化培養載體,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校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方位培養格局。到2027年底,全市新建市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10個,市級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
三、組織保障
(一)用足各類政策,統籌各類資金。用好與培訓關聯度高的擴崗就業、吸納就業、勞務輸出、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形成疊加合力。統籌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以及其他渠道資金資源,健全市場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用好企業職工教育經費。具備條件的縣區可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出一點、個人付一點”培訓費用分擔模式。政府補貼可根據崗位急需緊缺程度、技能等級、實訓耗材成本,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
(二)強化協同共建,打造技能生態鏈。鼓勵化工、新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等產業鏈鏈主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訓機構、技能評價機構、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成發展聯盟,實現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多方資源的高效整合。通過企業提供崗位需求、技術標準和實踐導師,院校輸送人才資源、師資力量和教育體系,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公共服務和監管機制,構建“產業-教學-評價-就業”技能生態鏈。支持技能生態鏈企業、院校、機構開展聯合招生、定向培養和協同評價,建立行業特色能力認證制度,實施“一試雙證”評價模式,提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權威性、通用性和市場認可度,形成貫穿產業發展與就業服務的資格認證體系。
(三)強化培訓監管,確保資金安全。人社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明確補貼資金管理職責和具體要求,按照“誰實施、誰負責”的原則,壓實工作責任,加強資金監管。將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項目、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承訓機構、職業技能評價機構納入目錄管理,每年結合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并及時向社會公開。用好“兩平臺一工程”線上培訓平臺,按照補貼發放“凡補必進、不進不補”的原則,對參訓學員、培訓機構實行實名制、動態化管理服務,對線上線下培訓過程和結果全流程監管。按照誰出資誰享受的原則,采用直補個人與直補企業、機構相結合的方式發放補貼。對企業、機構出現發布虛假廣告夸大培訓效果、轉包轉讓培訓項目、弄虛作假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等行為,監管部門要對發生違規違法行為的機構或個人,嚴肅查處,追回補貼資金,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四)積極宣傳引導,培育培訓品牌。及時宣傳發布有關政策措施、培訓項目、培訓效果、就業信息等,通過勞動者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大政策知曉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一地一品”工作,每個縣(區)要大力開發當地急需和適用的培訓項目,打造1個以上培訓質量高、示范作用好、社會效益強的引領性職業技能培訓品牌。總結推廣一批示范帶動強、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講好工匠故事,弘揚工匠精神,營造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良好社會氛圍。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