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運動達人必備的“應急錦囊”
這個夏天,“蘇超”足球賽徹底點燃了江蘇人的運動DNA。“鹽水鴨VS水蜜桃”“楚漢爭霸2.0”這些精彩對決,讓球迷們熱血沸騰。然而,無論是綠茵場上的拼搶,還是騎行、跑步、游泳等夏季熱門運動,運動損傷的風險總是悄然而至。那么,有哪些運動急救方式,能讓我們在享受運動的同時,遠離傷病困擾?
緊急消毒 切斷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在足球比賽的激烈拼搶中,擦傷就像不速之客;騎行時不小心摔倒,摔傷也常找上門;打籃球一個不留神,指甲劃傷也會來搗亂。遇到這些小傷口,消毒處理是頭等大事。
“最近,我接診了一位在運動中摔傷膝蓋的患者,他的膝蓋擦傷面積較大。”市第一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李小飛介紹,“我們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清洗創面,這樣可以有效地殺滅深藏在傷口里的細菌。但大家要注意,使用雙氧水得控制好濃度,高濃度的雙氧水會灼傷皮膚。”
除了雙氧水,0.5%碘伏適用于多數創面,不需脫碘,便于家庭使用。李小飛提醒:“有些市民會用75%的酒精消毒,但僅適用于未破損皮膚表面,要避免直接接觸開放性創口。”
到了夏天,傷口護理更是挑戰重重。汗水會稀釋消毒劑,所以清潔完傷口后,記得貼上防水敷料。在潮濕的環境里,細菌最喜歡搞破壞,用紗布包扎的話,需每日更換以杜絕細菌滋生。
消炎止痛 和傷痛說拜拜
家住海州區御景龍灣小區的李女士平時熱衷于跑步和羽毛球運動,享受著運動帶來的活力與快樂,但是前段時間夜跑時,不小心踩空臺階,腳踝頓時變形,疼得她眼淚都出來了。李女士說:“后來用了云南白藥氣霧劑,先噴了涼涼的保險液(紅色瓶),3分鐘后再用氣霧劑(白色瓶),配合休息了幾天,現在已經能正常走路了。”
在運動場上,肌肉肌腱拉傷、韌帶損傷這些傷病時有發生,讓人疼痛難忍。李小飛介紹,在充分休息的基礎上,可考慮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雙氯芬酸鈉等來治療這些傷病。也可以用外敷的消痛貼膏、氟比洛芬凝膠貼膏等促進肌肉修復,不過過敏體質的人謹慎使用。
當然,最實用的是,市民可以嘗試冷熱敷緩解傷痛。在受傷后,趕緊用冰袋隔著毛巾冷敷傷處,每次15至20分鐘,每隔2至3小時后再進行一次冰敷。扭傷48小時后,如果腫脹不再加重,就可以換成熱敷了,它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恢復。
肌肉放松 給疲憊肌肉做SPA
“每次踢完球,我的小腿就像灌了鉛一樣沉重,還經常抽筋。”足球愛好者小趙十分苦惱。后來他聽從醫生建議,運動前后會重點拉伸大腿后側的腘繩肌和小腿,不過度運動,同時適當補充鎂片,抽筋的情況明顯減少了。
李小飛介紹,鹽酸乙哌立松是緩解肌肉痙攣的好幫手,但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然超量使用會讓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夏天出汗多,身體里的鎂元素容易“偷偷溜走”,進而導致抽筋。因此運動后如出現肌肉痙攣,可以補充鎂劑或含鎂食物(如香蕉)。
其實,不同的運動項目,運動前后的拉伸重點并不一樣。李小飛表示,足球和籃球愛好者,記得重點拉伸大腿后側和小腿,這是預防跟腱炎的關鍵;游泳和騎行愛好者,則要多關注肩頸和腰部的拉伸。
為了做好保護,李小飛建議,足球和籃球愛好者可以戴上護踝、貼上肌內效貼(預防扭傷),穿上透氣球襪告別真菌感染;騎行和跑步愛好者一定要佩戴頭盔、護目鏡(阻擋紫外線),穿上速干衣避免悶汗;游泳時應使用防水耳塞、泳鏡,以預防中耳炎與結膜炎。
李小飛特別提醒,無論是觀賽還是親自下場運動,享受激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運動安全。面對輕微擦傷、扭傷,掌握正確的應急處理方法十分重要;而對于疑似骨折、韌帶撕裂等嚴重損傷,務必盡快前往正規醫療機構處理,切勿自行用藥或強行運動。科學運動、安全第一,才能真正“動”出健康。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