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口腔“殺手” 偷走你的笑容
近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韋東奕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視頻中他牙齒的狀況引發大眾對口腔健康的熱議。在這一關注熱潮下,一個長期隱匿卻危害極大的健康隱患——牙周病,再次走進公眾視野。這個被稱為口腔健康“沉默殺手”的疾病,正悄無聲息地威脅著人們的牙齒健康。
牙周病的前兆:
身體發出求救信號
住在海州區通院巷的李奶奶最近總捂著腮幫子,以前她最愛在樓下跟老姐妹們嘮家常,現在卻連笑都不敢大笑。每天刷牙,吃飯的時候發現牙齦發紅腫脹出血,感覺牙齒一跳一跳地疼痛。含涼水、熱敷毛巾,家里能試的土法子都試過了,可效果甚微。在吃飯的時候感覺牙齒松動,咬不動食物,用力咬的時候感覺疼痛,連吃飯都成了一種煎熬。
實在扛不住了,李奶奶這才去了醫院。經過醫生檢查原來是得了牙周炎,醫生說:“炎癥持續這么久,再不治療,牙齒松動脫落的風險可就大了。”李奶奶本來覺得牙疼不是病,現在可不能小瞧了,決定一定要配合治療,擺脫這惱人的牙疼。
“牙周病初期往往十分隱匿,很多人都是等到疼痛難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王思明介紹。就像李奶奶,在牙疼到影響生活前,就出現過牙齦出血、口臭等癥狀,只是被忽視了。牙齦出血是牙周病最常見的早期信號,刷牙、咬東西時牙齦滲血,并非簡單的“上火”,而是牙齦組織在炎癥刺激下變得脆弱的表現。口臭也不容忽視,食物殘渣在口腔內發酵,加上細菌滋生引發炎癥,會持續釋放難聞氣味。此外,牙齦紅腫、牙齒對冷熱刺激敏感,以及牙縫逐漸變大、牙齒輕微松動等,都是牙周病在向你“報警”。
科學預防:
守護口腔健康防線
預防牙周病,關鍵在于日常維護。王思明介紹,首先,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至關重要。巴氏刷牙法是國際公認的科學方式,將牙刷與牙長軸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壓牙齦交界區,使刷毛一部分進入齦溝,一部分鋪于齦緣上,盡可能伸入鄰間隙內,刷毛一般覆蓋2至3顆牙齒,用輕柔的壓力使刷毛在原位進行前后方向短距離的水平顫動5至10次,再將牙刷移至下一組牙,確保牙齒的每個面都得到清潔。每天早晚各刷一次,每次不少于3分鐘。
除了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和沖牙器也是口腔清潔的重要補充。牙線能夠深入牙縫,有效清除牙刷難以觸及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避免其在牙縫中堆積發酵;沖牙器則通過高壓水流,進一步清潔口腔內的盲區,如牙齦溝、后槽牙等部位。
此外,定期洗牙同樣不可或缺,建議每半年到一年前往正規口腔機構進行一次專業洗牙,借助專業設備清除牙結石和頑固牙菌斑,維護口腔健康環境。
改變認知:
別讓錯誤習慣傷害牙齒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正確的護牙習慣,實際上卻暗藏誤區。“不少人認為刷牙時用力越大,牙齒就會越干凈,卻不知過度用力會對牙齦和牙釉質造成損傷,長期下來會導致牙齦退縮、牙齒敏感等問題。”王思明說。還有人覺得漱口水可以替代刷牙,雖然漱口水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細菌生長、清新口氣,但無法清除食物殘渣和牙菌斑,長期依賴漱口水而不刷牙,反而會給細菌滋生創造溫床。
另外,“老掉牙”的觀念也深入人心,很多人覺得年紀大了牙齒脫落是正常現象。實際上,只要牙周組織健康,牙齒完全可以陪伴我們一生。同時,一些所謂的“民間護牙秘方”,如用醋、鹽刷牙美白牙齒,不僅效果微乎其微,還可能腐蝕牙釉質,損傷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與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飲食、社交,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行動起來,呵護好自己的牙齒,擁有健康燦爛的笑容。”王思明說。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