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如何讓司法服務突破地域阻隔,更快、更準、更好地抵達群眾身邊,是新時代人民法庭必須回答的課題。贛榆區人民法院用主動擁抱數字科技,給出了答案。
一場發生在班莊鎮“法庭e站”的連線,生動詮釋了數字賦能的力量。鎮、村干部和村民老穆、小嚴等人因一塊土地的承包合同問題爭論不休。老穆將土地轉租給小嚴用于建設廠房,但村干部依據政策堅決反對改變土地用途。雙方各執一詞,場面一度混亂。
“老穆能不能和小嚴這樣簽合同?土地用途能隨意改變嗎?咱不如問問法官吧?!薄胺ㄍ站”站長、調解員李娟的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她輕點鼠標,通過視頻系統,幾分鐘內就聯系上了城頭法庭值班法官。屏幕那端,法官在了解基本案情后,迅速厘清了法律關系,明確指出改變農用地用途需符合規劃并經過審批,否則合同存在法律風險。法官的專業解答,為在場鎮、村干部和當事人提供了清晰指引,一場潛在的訴訟得以有效避免。
“以前一點小事都得往城頭法庭跑,費時費力。現在好了,有了‘法庭e站’,法律問題線上就能咨詢,鄰里小糾紛當場就能調解,真是太方便了?!崩夏碌母锌莱隽嘶鶎尤罕姷男穆暋?/p>
這正是贛榆區人民法院構建便民訴訟服務網的縮影。該院以人民法庭為中樞,在轄區各鎮基層綜治中心設立“融合法庭”,縱向將觸角延伸至村莊、社區,設立眾多“法庭e站”,形成了一個法庭+N個“融合法庭”、“法庭e站”的立體化、網絡化工作格局。依托“鎮村綜治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可以“屏對屏”開展線上立案、調解、庭審、普法等全流程訴訟服務,真正將司法服務的“窗口”開到了群眾“家門口”。
在此基礎上,城頭法庭不斷豐富“三聯”工作機制的內涵。創新推出“法治副片長”機制,選派法官擔任片區“法治副片長”,甚至兼任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帶案下沉、融網進格,定期駐站值班,變“坐堂問案”為“主動巡診”,就地開展糾紛排查、調解指導、釋法答疑。
“法官,這是我找來的包工頭,他經驗豐富,讓他給看看?!薄拔乙舱襾硪晃?,他是我們那兒自建房方面的‘專家’?!痹谝黄鹨蚩招拇u質量缺陷引起自建房損壞的產品責任糾紛案中,城頭法庭法官和“鄉土專家”一起“會診”,成功化解糾紛。
承辦法官在前期組織原、被告進行調解時,雙方均表示無法信任對方,對房屋修繕涉及的金額也不認可,都要求司法鑒定。承辦法官提出向第三方詢價的方式定損,由原、被告雙方在當地分別尋找1名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自建房工程承包人,對房屋進行現場勘察、測量,依據通行的建筑方法,對房屋修復所需的材料費、人工費逐項計算。原、被告雙方對于兩位“鄉土專家”的計算結果均表示信服,在法官主持下,根據計算結果達成調解協議。
面對農村糾紛復雜多樣、專業性強的特點,城頭法庭創新性地引入“鄉土專家”參與鑒定輔助工作,為糾紛化解注入了新的活力。出臺《關于引入“鄉土專家”開展鑒定輔助工作實施方案(試行)》,搭建起“專家+法官”的聯動平臺,讓種植大戶、有豐富施工經驗的自建房工程承包人、老黨員等農村“土專家”成為連接法律與鄉土的橋梁。他們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為農村自建房、土地承包等案件提供專業、接地氣的第三方意見,有效縮短鑒定周期,降低訴訟成本,切實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
城頭法庭還聚焦轄區經濟發展,對“石材產業園”“稻蝦混養基地”等特色產業園建立案件預警和通報機制,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司法護航。此外,成立“法治小推車”志愿服務隊,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穿梭于田間地頭,開展法治宣講,將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融入為民服務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