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家庭醫生探索服務新模式 當好“健康守門人”
初秋,雨水打在臉上,涼涼的,海州區新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周鵬和以往一樣,如約早早地來到海州區浦西街道同和社區張大爺家,進行血壓、血糖測量和心肺聽診等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健康評估和個性化健康指導。
和不少市民理解的有所不同,家庭醫生不是所謂的私人醫生,而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通俗來講,家庭醫生通過簽約的形式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健康教育服務和指導。目前,我市39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86個鄉鎮衛生院和1676個村衛生室均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那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怎樣才能獲得居民的理解和認可?基層醫療機構在推廣這項惠民工作過程中如何破題?大家又有什么樣的訴求和期待?近日,筆者深入城區和鄉鎮,進行了一番探訪。
服務第一步 家庭醫生“走出”診室
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2014年,我市啟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2017年,市醫改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連云港市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施方案》,實現了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全覆蓋。
吳海霞是連云區墟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她每月都會到轄區居民李大爺家串門,測測血糖、量量血壓,有時送去一些老人長期服用的藥品。家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面小區的楊大爺小腦萎縮數年,常年臥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子女又長期外出工作,只有年老體弱的老伴陪在身邊。吳海霞帶著團隊主動上門簽約,還悄悄為楊大爺墊付了個性化簽約費用,并邀請醫聯體專家上門查體。
吳海霞說,上門服務的不止她一人,入戶服務已經成為墟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常規動作,“每天都有醫生、護士到居民家里去。近的步行,遠的中心派車。”說起家庭醫生推進的過程,她感慨良多,2017年,墟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是居民眼中只能打打預防針的“防疫站”,每天的診療人次才三五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正是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破局的第一板斧。2017年,國家七部委制定的《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該中心抓住機遇,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向社區,吳海霞自己先帶頭,所有醫生公布手機號碼。剛開始很多醫生不能理解:“把私人手機號碼留下,半夜來電話怎么辦?”后來,大家發現,不僅半夜接到的電話極少,打來的確實基本都有急事,而且通過這種貼心服務,贏得了居民信任。
為了提高醫護人員積極性,該中心規定簽約服務費扣除成本后100%發放,家庭醫生醫護團隊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并推出家庭醫生個性化簽約服務包,充分滿足居民就醫需求。
正是依托家庭醫生服務的開展,墟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今,門診每天就診人次有700多,還開設了50張住院病床和幾十張家庭病床。現在,周邊小區的很多居民一說起中心的醫生,就像自家人一樣門清。
新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的轄區有5.7萬常住人口,目前,簽約的居民約2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超過70%。家庭醫生周鵬介紹:“居民以家庭為單位簽約后,除了常見服務,對于長期臥床、行動不便并有就醫需求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提供上門診療服務。據病情需要,還可以提供轉診服務,幫助預約上級醫院專家診療和專科檢查。”
市衛健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分為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無償服務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等12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有償服務由居民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包括各類個性化服務包。此外,我市建設全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系統平臺,家庭醫生可依托平臺與居民無紙化簽約,建設全市統一的雙向轉診系統平臺,二三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雙向轉診網絡,通過系統平臺開展線上轉診,實現雙向轉診高效銜接。
知己知彼 實現醫患雙向奔赴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一頭連著家庭醫生,一頭連著簽約群眾,只有形成良性互動、雙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推動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的有序開展。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要求,每年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和健康指導等。在墟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天都是體檢日。“我們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抓手,延伸醫療服務。將體檢、訪視、接種等每一個公衛服務環節,變成了生發醫療服務的種子,成為家庭醫生服務簽約、續簽、管好居民健康的難得機會。”吳海霞說,“當然,所有服務的延伸都以‘居民是不是有需求、能不能得實惠’為落地標準。” 該中心的口腔科,就是根據轄區百姓的需求,從無到有建立起來,兩年的時間,業務量就超過一家二甲醫院口腔科的診療量。
在農村,如何讓村民接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東海縣石榴街道衛生院立足自身特色服務項目,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石榴街道衛生院在全市率先推行H型高血壓與腦卒中健康干預措施,實施H型高血壓與腦卒中防控惠民工程項目。“我們開展H型高血壓個性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將居民納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患者只需繳納一般診療費10元即可,購買的相關藥品由醫保全額報銷,服用的依那普利葉酸片,還實行‘買一贈四’的優惠政策。”石榴街道衛生院副院長王鑫介紹。
以H型高血壓家庭醫生服務為抓手,石榴街道衛生院不斷拓展服務領域,發揮中醫館特色科室優勢(中醫館分別通過市特色科室和省五星級中醫館創建),創新體衛融合家醫簽約服務模式,由運動處方師根據不同人群情況,開具個性化健康運動處方,指導開展運動康復。
“我們借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快醫防融合推進進程。”王鑫說,“自開展高血壓點單式健康管理以來,今年1到9月份,入住率比去年同期增長33.26%,其中心腦血管類疾病增長39.7%。結合開展家庭病床及預約上門服務試點,為失能患者建立家庭病床,進一步提升家庭醫生服務的可及性。”
破題與前行 讓家醫成為堅實依靠
面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慢性病高發等諸多挑戰,僅靠大醫院提供服務難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在基層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無疑是新形勢下保障和維護群眾健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項惠民政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最終能不能獲得居民的認可,能不能緩解為群眾詬病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 “分級診療” 的落實,最終落腳點還得看能不能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精準醫療服務。
“我們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也在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不斷擴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居民認識家庭醫生、了解家庭醫生,多一些信任和放心。”石榴街道衛生院第五團隊隊長劉紅玉接受采訪時感慨。
該團隊服務區域包括石榴街道柳汪村、轉水洪村,一個團隊5個人,服務人口3370人。團隊成員深切地感受到,家庭醫生肩頭的任務既繁且重,而居民就醫習慣、全科醫師短缺等問題,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帶來了不小的阻力。
家庭醫生缺口大,全科醫生數量少,為了破解人才短缺的問題,我市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暢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招聘渠道,推進農村醫學生定向培養,加強全科醫生培養。通過持續開展人才培養,逐步壯大家庭醫生隊伍。”市衛健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同時,為了夯實家庭醫生隊伍基本業務能力,我市組織上級醫院專家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專家工作室;在市級醫院設立特色科室孵化中心,對全市基層特色建設進行技術幫扶。每個專家工作室、聯合病房或孵化中心幫助基層對口科室培養骨干人才,并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我市建立付費激勵機制,通過財政支持、專項補助、醫保報銷等方式,提高家庭醫生收入待遇,降低居民簽約服務費用負擔,充分調動簽約雙方積極性。”市衛健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加強制度設計,豐富服務內涵,在就醫、轉診、用藥、醫保等方面對簽約居民實行差異化政策,引導居民有效利用基層服務。2022年,全市基層診療量占比達70%以上,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