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辦好民生實事 讓群眾幸福感“加碼”
東部沿海,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脈搏最為強勁的區域。連云港,地處沿海經濟帶和陸橋經濟帶的交匯處,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起點。沿海開放40年來,連云港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位于連云港南大門的灌南,幾十年漫漫求索,一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一路風雨兼程、高歌猛進。
一朵小蘑菇筑起大產業
采摘、分揀、打包……在位于灌南縣的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間面積1075平方米的菇房內,16名采菇工熟練作業,所見皆是繁忙。
作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雙孢菇生產企業,連云港每月發往韓國的貨輪上,就會有兩柜裕灌的鮮菇。此外,采摘后的鮮菇經過高溫滅菌被加工成罐頭,封存裝箱發往國外。如此高效運轉,都得益于灌南陸海交通網的完善。
過去連續多年被評定為“貧困縣”,灌南是如何摘掉這頂“帽子”的呢?脫貧攻堅期間,灌南縣委縣政府把食用菌列入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通過縣領導領銜、專班化推進等機制,匯聚各方資源,強化要素保障,持續高位推動,實現產業快速發展,成功躋身全國第一梯隊。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灌南縣接續發力,將食用菌產業打造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綠色產業。
在灌南縣現代農業園區內,集聚了50多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以裕灌公司等龍頭公司為主導,灌南縣在引導、培育食用菌企業擴規模、強產能等方面下足功夫,按照“基地化、工廠化、品牌化、科技化”的發展戰略,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等形式,走出了一條精品化、規模化、產業化的路子,實現了食用菌產業集群帶動整個產業規模化發展。目前,灌南工廠化食用菌企業集聚度全國第一,杏鮑菇、雙孢菇、金針菇等各類鮮菇總產量達58萬噸,實現產值50億元。
規劃布局的背后,是一座縣城發展的不斷探索。灌南縣緊牽產業興旺“牛鼻子”,持續壯大四大特色農業產業,創成國家級、省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2個,培育省級農業全產業鏈“鏈主”企業2家,牧原牧業入選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北陳集鎮獲評省級“味稻”小鎮,新安鎮、堆溝港鎮、田樓鎮入選“全國千強鎮”。“灌品天成”“灌香南得”入選全國區域商標品牌名單。依托省委駐灌南幫促工作隊,助力55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30萬元。大力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三口鎮綠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培訓高素質農民2900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同時,灌南錨定“灌河出海門戶、東向開放窗口”戰略定位,放大“海河聯運”優勢,加快海河聯運集散中心、灌河漁港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優化灌河岸線開發利用。高水平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全力保障長深高速改擴建工程,加快推動通用機場、新張線、白皂線等工程建設,更大力度完善綜合交通運輸新格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撐。
一次“動真格”繪出新面貌
一座座巍然屹立的水庫大壩,一項項惠及群眾的水源工程,一條條流淌不息的幸福河湖……每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都構成了灌南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政府幫助我們引來了水,這水干凈、健康,吃水再也不愁啦!”在堆溝港鎮四圩村,今年78歲的村民張大爺永遠清晰記得全縣通自來水的日子:2016年12月28日。那一天,張大爺親眼看到家里自來水管里流淌出清澈透明的水花,那種激動不可言喻,同時也親眼見證了村民們在村口放鞭炮慶祝的場景,“鞭炮擺了一里路,燃放了整整半小時。”
民生始終是灌南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農村飲水問題一直是農村群眾面臨的最直接、最實際的生活問題。從2013年開始啟動建設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工程,到2016年6月底先后完成日產10萬噸的碩項湖自來水廠和日產6萬噸的田樓自來水廠建設任務,灌南縣投入超10億元,讓全縣11個鄉鎮238個行政村都吃上了和縣城一樣的自來水,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的供水目標,全縣80多萬人口真正喝上了“放心水”“幸福水”。
作為環境整治的一項重頭戲,棚戶區改造在2016年被提上了議事議程。2016年前,灌南縣城住在棚戶區、老舊廠區和城中村的居民有2.1萬戶,涉及房屋近500萬平方米,占比達整個縣城的1/3。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灌南縣領導干部與社區居民建立密切的聯系,聽取群眾的心聲,解決群眾的各種后顧之憂,讓城市改頭換面、拆遷戶高高興興遷入新居。“如果不是棚改,我這一輩子可能都住不上這么好的房子!”陳如云住了幾十年的灌南縣食品公司家屬區是棚改的一個重點地段,在詳細了解拆遷政策后,她第一時間就簽訂了拆遷協議。。
經濟逐步變強、百姓逐漸富裕,灌南縣的城鄉環境也逐步上了一個臺階。2023年,灌南縣堅持夯實基礎“擴能級”,全面加強城市設計,統籌推進中東部商貿融合片區、南部生態康養片區、西部產城融合片區、北部文旅衛教片區的規劃建設,匠心著色、科學留白,讓城市更加精致精美。堅持以“小切口”系統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探索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加快老舊小區改造進度,全面完成4個城市更新地塊337戶置換掃尾工作。持續加強基礎配套建設,統籌抓好智慧停車、充電設施等功能供給,完成泰州路等5條城市干道提升改造,協調推進沿路沿河綠化亮化、景觀小品提檔升級,用心點亮“城市客廳”。有序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大力開展城區4個易淹易澇片區整治,擴建海西污水處理廠,新建污水管網58公里,高標準運行城鄉一體化污水治理項目。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讓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可感可知、可及可享,讓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加碼”。
一條振興路留住美麗鄉愁
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經濟概念,縣域經濟連接著縣城、鄉鎮、農村。從城市到鄉村,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整體的融合性發展,缺一不可。鄉村振興自然而然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為了推進鄉村振興,全省開啟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大幕,通過建設一批獨具特色的田園鄉村,開創江蘇的“新鄉土時代”,使“繁華都市”與“田園鄉村”交相輝映。而在江蘇省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名單中,就有灌南縣李集鎮新民村。
走進新民村,水綠相依,映襯著獨具風格的蘇北民居。這里的每一個院落都充滿了情趣,每一條小路都鋪滿了風景,每一張笑臉都洋溢著幸福。“水泥路鋪到院門口,路兩邊種上果樹,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誰能想到,現在蘇北農村也能這么干凈,這么漂亮。”新民村支部書記孟德明談到這幾年村里的變化,滿臉自豪。
再向深處走去,村里2017年啟動建設的4500畝稻漁果基地已初見規模。目前,蝦稻混養區第一期投放的小龍蝦已全部捕撈銷售完畢,綠油油的小麥正在田中孕育飽滿的果實。
在灌南,像新民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三口鎮大港村創成省電商示范村;新集鎮周莊村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工作經驗全市推廣;借助“白酒經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湯溝香泉小鎮逐步成型……短短幾年,鄉村振興戰略已在灌南這片土地上落地開花,催生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鄉村美麗故事。
“鄉村振興”與“一帶一路”協同共進。從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到江蘇沿海開發龍頭,再到“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核心區先導區、重要節點和支點城市,連云港一直承載著國家期望。在共建“一帶一路”大局中,灌南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平安、高效、綠色港口建設。主動融入港口發展大局,實現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兩大國家規劃高效銜接。
位于灌南經濟開發區臨港產業片區的江蘇灌河國際港務有限公司是目前灌南港口碼頭中年吞吐量最大、發展最優的一家公司,年設計通過能力260萬噸,為灌南海河聯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規劃在連云港的聚集,灌南將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灌南縣統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高標準推進燃氣、交通、亮化等城鄉一體化工程,全力織密交通網絡。如今高鐵馳騁、機場近在咫尺、多條高速穿境而過,國道、省道四通八達,主干線公路縱橫交錯,內河航運通江達海,海河聯運“大格局”基本形成。據了解,中俄燃氣工程途經連云港,設計年輸量達189億立方米,灌南境內建設長度7.2公里。灌南中裕燃氣作為國家管網中俄東線南段的首家用戶,最大年輸氣量可達1.5億立方米,為該縣城區居民、商業及工業用氣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次第展開、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是一個孕育希望、充滿挑戰的嶄新征程,是一段凝結汗水、揮灑激情的崢嶸歲月。灌南縣上下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咬定目標、頑強拼搏,為建設“強富美高”新灌南而繼續奮斗!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