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青少年競技體育振興計劃(2019—2026年)》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和依據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面部署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大力推進新時代體育強省建設的部署。競技體育是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蘊含著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精神,對促進我市“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是城市綜合實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青少年是競技體育發展重要根基。當前,我市青少年競技體育的發展處于重要的歷史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嚴峻挑戰。轉變發展方式、優化項目布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學化訓練水平、增強持續發展動力的任務十分繁重。
市委、市政府對體育工作高度重視,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對體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兩個《綱要》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推進我市青少年競技體育振興,加強新時代體育強市建設,我們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起草了《連云港市青少年競技體育振興計劃(2019-2026)》(以下簡稱《振興計劃》)。
二、起草的過程
一是組織全市體育系統總結近年來我市青少年競技體育工作經驗和教訓,客觀分析我市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在全系統形成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氛圍。二是邀請省體育局、教育局專家來連,為我市的工作診斷把脈。三是黃遠征副市長親赴南京體育學院,落實市政府和南京體育學院戰略合作協議。南京體育學院專門成立了專家組,共同起草了振興計劃。初稿形成后征求各有關部門的意見,并進行了修改。9月份,黃市長聽取了匯報,進一步完善振興計劃,提交常務會議研究。
三、主要內容
《振興計劃》共分為發展目標、發展原則、項目分類和布局、實施青少年競技體育振興系列工程四個部分。
發展目標:按兩個省運會周期(2019—202年)制定,到2022年,開展業余訓練項目穩定在20項左右,訓練人數保持在1200人以上。競技體育總體實力進入全省前10名。到2026年,開展業余訓練25項以上,訓練人數保持在2000人以上。競技體育總體實力進入全省前8名。
發展原則:一是堅持多元并重,開放發展。二是堅持重點布局,集約發展。三是堅持兩員中心,人本發展。四是堅持內外結合,協調發展。
項目分類和布局:布局分為4類,即全力發展田徑投擲、拳擊和網球等優勢項目,合理發展三大球、乒乓球、自行車、賽艇等合作項目,重振舉重、摔跤、柔道等重競技項目,鼓勵發展棒球、壘球、輪滑和帆船帆板等新興項目。
實施青少年競技體育振興系列工程
包括明確競技實施陣地建設工程、業余訓練質量提升工程、競賽體系完善工程、體教結合深化工程、激勵機制優化工程以及競技體育發展保障工程六大工程。
一是競技體育陣地建設工程。我市將建立以基礎教育階段人群為重點,以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和市縣體育運動學校為骨干,以市縣少年兒童體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特色學校和社會力量興辦的后備人才培訓機構為基礎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合理布局訓練項目和訓練規模。同時,將深化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的融合發展,探索競技體育社會化新路子。針對社會機構、俱樂部和協會專業人才富集、機制靈活、社會影響面廣的特點,以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擊劍、帆船帆板和游泳等市場化條件好的項目為突破口,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辦隊模式。
二是業余訓練質量提升工程。瞄準選材、訓練、比賽和人才輸送各個環節,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從全面提高訓練質量、打造優秀尖子選手、加大教練員隊伍建設三個方面著手,采取交流合作、體育科研、人才引進等手段,全面提升業余訓練質量。
三是競賽體系完善工程。完善市、縣(區)、學校三級競賽體系,調動各級、各訓練主體的積極性,每年舉辦市級青少年比賽不少于30項;精心打造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以校園籃球和校園足球為重點,積極開訓練營、夏(冬)令營等青少年賽事活動;積極承辦省級及以上的重大賽事,開闊視野,了解對手,檢驗訓練水平,發現自身不足,提高實戰能力;加強信息收集工作,分析形勢、掌握動態、爭取主動。
四是體教結合深化工程。突出重點項目,堅持“名校辦名隊”的發展思路。進一步鞏固以新海高中排球與籃球、海州高中足球、灌云高中籃球、市外國語學校籃球為重點、以師專二附小足球、新海實驗中學排球與足球、海寧中學排球、海寧小學足球等市隊聯辦學校為基礎的雁陣體系,統籌推進棒壘球、鐵人三項、曲棍球、帆船帆板等項目在中小學校的布局,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切實解決學訓矛盾。到2022年,市隊校辦規模達到30支以上。2026年,體教融合聯合辦隊的注冊運動員不少于全部在注冊運動員的三分之二。
五是激勵機制優化工程。調動基層教練員的積極性。完善教練員招聘政策,制定教練員年度績效考核辦法,調動教練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青少年運動員待遇,設置體育特長生助學金,提高參加省級及以上比賽的獎勵標準,提高運動員伙食補助標準,暢通對口單招和高考體育單招的通道,落實退役運動員就業保障措施;建立社會培養激勵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運動隊建設和后備人才培養。
六是競技體育發展保障工程。加大訓練經費投入和監管。將運動員文化教育經費、競技體育保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縣區每年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不低于15%的專項經費用于業余訓練保障。明確專項經費的使用范圍、補助原則和標準、申請和下達程序。加強項目分類管理,重點項目重點保障。加強預算管理,加大監管的力度,確保專款專用、安全高效。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