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措施加速全市小店經濟健康發展
小店是商業的“毛細血管”,也是連接千行百業、服務千家萬戶的“神經末梢”,在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優化居民消費環境,促進小店經濟健康繁榮發展,近日,我市印發《連云港市推進“小店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從允許外擺經營、開展小店“數字升級”行動、創建一批小店經濟聚集區等10個方面,見微知著護航小店經濟發展,加速重燃街頭“煙火氣”。
場景加持
小店釋放消費復蘇暖意
傍晚5時許,民主路老街的費羅娜糖果夫人甜品店門前擺上了當天新鮮出爐的甜品:奶酪包、吐司……
“今年的生意,就和春天一樣,花香撲鼻,暖意十足。”對于這一爿小店的發展,店主王慶好充滿信心。
在店外攤位擺上新鮮出爐的甜品,王慶好的做法吸引了一波又一波顧客。“喜歡在晚上逛逛這樣的夜市,尋找喜愛的商品,感受生活的煙火味。”漫步街頭,市民李陽總會抓住時機拿起相機,為家人拍下美麗瞬間。
小店是城市商業的毛細血管,發展小店經濟對于促進就業、擴大消費、提升經濟活力、服務改善民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我市現有經營主體70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52.5萬戶,占比達到75%。小店和個體工商戶規模數量大,吸納就業多,服務和業態多元,增添了消費市場活力。
“今年以來,隨著各級政府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的實施,我市對各類小店的支持措施不迅速落地見效,各類小店重煥活力、快速復蘇。”市商務局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民主路老街,店外擺攤已經成為街區夜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各地可劃定區域、限定時間并設置明確標識,允許有條件的商業街區、沿街小店開展外擺經營,打造更接地氣的特色消費場景。
數字升級
實現“萬物到家”零售新業態
上個周末,張萍萍的服裝店涌入了大量顧客,從早到晚,夫妻倆忙個不停。疫情期間線下銷售遇阻,張萍萍卻打開了小店網店發展的另一扇窗,將自己精心設計的“多元化搭配、個性化搭配”通過微信朋友圈展示,吸引了大量客流。無疑,數字升級成為他生意的擴大器。
小店生意好不好,進店騎手數量也是重要衡量標準。“現在24小時便利店越來越多了,一般晚上都能接到十幾單,抓住了流量就抓住了財富密碼。”下午3時,“榮耀騎士”張東旺的接單軟件終于安靜了下來,趁著休息,他抓緊研究幾家新上的24小時便利店的位置圖。
“面對越來越大的零售、餐飲等線下消費業態經營壓力,引流促銷拓展線上經營,成為中小商戶突圍發展的重要路徑。”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與信息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店觸網上新,在平臺經濟助力下可以成為連接千家萬戶、滿足消費者“萬物到家”需求的零售新業態。
該負責人介紹,《若干措施》提到,在開展小店“數字升級”行動方面,我市將繼續聯合美團、餓了么等頭部電商平臺,對新入駐或者符合條件的小微商戶實施“零費率線上開店、零費率線上運營培訓、指定時段零費率傭金”等三零鼓勵政策,降低商戶上線門檻以及運營、推廣費用。同時,加強小店經營者網店經營、直播經營培訓輔導,年內對小店經營者“觸網”培訓5000人次。
提質擴容
創建小店聚集區
“我在這里開的干洗店,面積有七八十平方米,提供包括衣服干洗、鞋具箱包修理、訂制真皮包具等服務。”在家得福東河鄰里中心,張長周搬來的干洗店雖然不大,服務卻擴容不少,備受周邊居民喜歡。“希望政府和經營單位多多招引一些便民的經營業態,讓這里的吸引力更強些。”張長周說。
如今,干洗店、修補店、修車行、藥店……眾多行業店鋪聚集,讓該鄰里中心成為周邊小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核心。
小店體量小、抗風險能力弱,為了讓小店經濟行穩致遠,各具特色,達到1+1>2的影響力,《若干措施》提出要結合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培育一批便利化、標準化、品質化的小店經濟集聚區。市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若干措施》里也明確,將由市財政撥付100萬元對創建成功的小店經濟集聚區給予一次性獎補。同時,為了提升小店便民能力,鼓勵各類社區商業網點采取“一點多用”“一店多能”方式,疊加代扣代繳、代收代發等便民服務,形成一批“小而美”“多且全”的社區商業,滿足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
小店雖小,內藏乾坤,發展潛力更不容小覷。“我市正加大對小店經濟‘個轉企’‘小升限’培育力度,各級財政對新增納入限額以上統計的小店給予一次性資金獎補。”市商務局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店本身在努力擴容發展,政府扶持政策也在努力跟上。《若干措施》中也提出,將開展“港城百家特色小店”評選活動,推廣一批經營質量好、在消費者中有較高知名度和口碑的店鋪,促進小店品牌化、特色化發展,提升港城小店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
關聯閱讀: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推進“小店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